從石咀山頭道坎北的麻黃溝出境,由南至北縱橫全境,蜿蜒整整八百里。
有了這條黃河,使得西套其實又是一個八百里秦川,甚至黃河的水量是遠遠高於渭河涇流的,能提供更多的灌溉水源。
李超還發現了一個重要的事實。
那就是後世中國的四百毫米等降雨線,也就是半乾旱和半溼潤地區的劃分線,此時還在西套的北面,比後世的那條線向北移了不少。
或者說,此時這條線還沒有從北面往南移那麼多。
在後世時,那條分界線的劃分,正好是沿著長城一線,也就是沿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一線,這條線就造就了牧區和農區的分隔界線。
而現在,這條線還不是在賀蘭山,還在更北面一些,這就使得西套平原的氣候並不是後世那種比較嚴重的半乾旱少雨氣候,而是還是比較溼潤,比較適合農業種植的氣候。
這裡的生態還不是那麼的脆弱,水資源還是比較充足的,僅憑平原上遍佈的那些湖泊就能知道了。
從秦朝起,中原王朝不斷的向此地移民,進行開發墾荒,他們充分利用黃河的水資源,開挖引黃河水渠,秦渠、漢渠、光祿渠、七級渠、尚書渠、御史渠等等,許多渠道至今依然還保留著,還在使用。
“漢渠,灌田五萬餘畝。”
“薄骨律渠,灌田十餘萬畝。”
“御史渠,灌田二十餘萬畝。”
“光祿渠,灌田十餘萬畝。”
“特進渠,灌田六萬餘畝。”
。。。。。。
李超每說一句,一群總管校尉們就驚呼一句,羅士信更是扳著指頭在那裡一個個的數,等李超報完,他驚呼,“灌區足有七十萬餘畝地,天啊!”
一群總管也跟著驚呼,七十萬畝地啊,還全是水澆地,想想就驚人,關中平原現在都未必有這麼多水澆地。
這樣的水澆地,如果按一年收三石每畝,那豈不是說就這麼一個靈州平原,就起碼能年收二百餘萬石糧食?
這還是沒有算上其它還沒有通渠的地,那些地的數量還更多,沒有水渠,也一樣是能耕種的,只是產量要低些。
單雄信也在扳指頭。
“每兵每月按一石半計需,一年需糧十八石。五萬士卒,一年需糧九十萬石,若計上戰馬、馱馬等,一年也只要一百餘萬石糧,天啊,我們只需要耕種這些水澆地,豈不是就能自給自足,根本不需要從關中再運糧前來就夠了?我們還能剩下百萬石糧?”
這樣的計算結果,讓大家都興奮不已。
打下靈州,那麼有了這麼肥沃的幾十萬畝地,他們完全就能屯田耕守,自給自足了。手中有糧,才能心中不慌啊。
五萬士兵,若是完全得依靠從關中運糧,那可是相當的麻煩的。
而只一個靈州,就能讓他們自給自足,還有大量節餘,那他們進而圖取其餘諸州,就會相當的輕鬆。沒有了糧草轉運之苦,他們就能隨時掌握主動權。
“要是再修點渠,那就能灌溉更多的土地,若能把其餘的好地都能通渠,水澆地再增加個兩百萬畝都不成問題。”
雖然李超說的這個可能難道較大,比較挖渠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現在的這些灌溉渠道,還是自秦就開始,經歷了這麼多年才有了現在的規模,渠道總長上千裡。
有了現在這大片的灌溉區。
不過就算一時不能新修太多渠道,但原來修有的許多秦漢渠道,也有不少已經淤積廢棄,重新疏通,卻並不需要太大的工程量,比起重新挖一條可要輕鬆的多。
把這些渠道修好,增加三五十萬畝灌溉區,卻是沒有問題的。
這是又能增加上百萬的糧食產能。
十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