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吃藥品回扣這麼盛行啊?這是土壤問題!)
說多了都是眼淚!(開個玩笑,緩解一下現場氣氛)
:)我男朋友只是每天回來和我抱怨,在醫院還要和病人陪著笑臉,挺不容易的。他也挺難過掙的錢不多,等明年我碩士畢業了,怎麼著還不比他掙得多。
他沒時間上網,我打算好好替醫生伸伸冤,這幾天沒事在網上發發帖子,以正視聽。
大家覺得有道理的,就支援一下。有不滿的,也別罵我啊。這只是個人感受,沒有強迫大夥兒認同。
希望以後的醫患矛盾可以少一些。大家還是多注意身體,健康很重要滴!
:)
作者男朋友的回帖!
我就是樓主的男朋友:)看到她為我,也是為我們廣大的基層醫務工作者所做的努力,我覺得很感動,更加覺的作為這場改革中的從業者我們(醫務工作者)更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讓外界的人們不再被不全面的輿論導向所矇蔽。但是首先我請大家要靜下心來,自己思考我所說的事實(或是現象),而不是隻讓怨氣和偏見代替事實。
(不好意思的說)我家裡的情況用大部分人的標準來看,是個標準的“醫學世家”,這麼說不是為了給自己壯膽也不是用名頭來壓人,實際上我的同事沒有人知道我家的情況,我平時也最討厭那種用身世來壓人的傢伙。我在這裡主動坦白交代,主要是想縱向的比較一下醫生的不同處境,及我們國家醫療發展的過程,也算是回顧吧!
我外公是美國聖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博士畢業,回國後在上海參加了抗戰醫療隊,遠赴緬甸隨遠征軍進行醫療衛生服務。他當時放棄的是美國的夫人,兩個兒子,和在上海舒適的生活,而那時的醫療市場是:一些留洋回來的醫生給病人插一次導尿管的開價是兩根金條。當然,那時的社會沒有什麼社會保障,也沒有人為窮人考慮醫療問題,沒錢的人得了病肯定是看不起病的,而很多醫生只是為少部分富有的人服務的群體。但那個時候也沒有聽說有人因為看不起病而喊著要打殺醫生的,畢竟作為可選擇的職業,醫生本身只是一項技術的提供者,他沒有天生的義務去完成職業要求之外的那些“奉獻”的。白求恩、柯隸華這樣的人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敬仰及學習的,但他們無私的行為是不可能作為每一個醫生的行為準則的。就像不能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是雷鋒,每個官員都是孔繁森一樣。
在我父親、母親那個年代我們國家實行的是免費醫療,但那也是面對城市有工作的人群,那時的醫患關係很好,我們家有很多朋友都是我父母的病人。那時的醫生不用考慮病人欠費、不用考慮有沒有完成醫療任務,和病人之間也沒有什麼厲害衝突,多做少做也不會對自己的收入有什麼影響。什麼“回扣”、“糾紛”都沒聽說過。醫生的工作是很辛苦,我父母在一個醫院工作,離家只有3分鐘的路程,他們值起班來一週只有一天可以在家見面的。可那時他們工作起來沒有什麼阻力,沒有人對他們的診療,用藥有什麼懷疑,病人和醫生是一條“壕溝裡的戰友”面對的敵人只有一個“疾病”。那時候大家的收入很單純,死工資一個月不到一百元……現在想來真是恍如隔世啊。
附錄三:誰把天使變成了魔鬼(4)
到了我這一代,情況變了,醫改了……
醫院還是事業編制的單位,可國家撥給的經費連醫生工資的一半都不到。醫院的發展要靠自己,福利也要靠自己。而藥品價格被限制(向上浮動不能超過市價的17%),只有靠努力。那時有的老教授一個月的工資真的比不上“美髮師”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