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只是一家之主,灞上李家看著風光,但也就這幾年才好點,往前五年,我和老爹爺倆,還住在一個小破窯洞裡呢,寒冬臘月窗戶都透著風。現在家業大點,可又不能真的點石成金。陛下擁有四海,廣有天下,可還跟臣說兜比臉乾淨呢。”
李世民一想,倒也是這個理。
“不對,你李家的錢莊,每天錢進錢出,不得數十萬貫的流水?”
“陛下,錢莊雖然錢進進出出,但那些錢都是儲戶百姓們的啊,那又不是李家的錢。若把這錢都給了朝廷,那人家來取錢,我們拿什麼給?儲戶們要是拿不到錢,這李家信用就沒了,到時所有人一起來兌錢,就是擠兌風潮,一夜之間,李家的所有錢莊就都要關門的。”
錢莊靠的是什麼?
信用。
沒有信用的錢莊,一錢不值。
而什麼是信用?
信用就是儲戶在錢莊存了錢,想什麼時候過來取錢都能隨時取到。就算是大額錢款,那麼也應當在規定的時間內取到。
做不到這點,那麼就沒信用。
“你李家錢莊不也經營放貸嗎?你們錢莊賺錢,不就是吸納百姓存款,再拿出來轉借給別人,然後賺中間的差息嗎?”李世民還是覺得李超不願意借錢。
這下,李超就不得不給李世民上一堂經濟課了。
“陛下,我們錢莊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確實,吸儲放貸這是主要營利手段,但是,我們放貸也是很嚴格的。首先,我們必須保證存款準備金,並不是所有的存款都拿來放貸的。”
在現代,銀行的存款準備金一般不高,一般都在十幾個點內。但畢竟現在是唐朝,做金融行業風險還是較大的,資金流動性大,拆借要困難的多。
因此李記錢莊的準備金很高,達到百分之三十。
這意味著,李家吸引一百貫錢,得留下三十貫做準備金,是不能拿去放貸的,這三十貫要預留著隨時給儲戶提取兌現。剩下的七十貫才能拿去放貸。
而錢放出去,也不是馬上就能收回來的,這中間種種,反正很專業,跟李世民三言兩語也說不清楚。
李世民想到李記錢莊借錢,不是不可以。
但李記不可能拿出太多錢款來借給皇帝或者朝廷,尤其是考慮到皇帝或者朝廷借錢,可能風險更大,因此就更不能借出太多了。
李世民越聽臉色越不好看。
“難道朕或者朝廷還會借錢不還?”
“陛下,這不是還不還的問題,而是錢莊經營放貸,自有一套規矩準則。無規矩,不成方圓啊。朝廷要借錢,又不是借三五千貫,甚至不是借三五十萬貫,一借可能就是借幾百萬貫,這麼大的款項,李記不可能拿的出來的。真放出這麼多錢,李記的金庫都空了,也不要再經營下去了。”
李世民也夾了一顆蠶豆扔嘴裡,嚼的很響。
“說來說去,你就是不願意借了,找李家借,你說沒現金。找李記借,你說借不出這麼大款項。”
“臣說的都是實情啊。”
李世民給自己倒了一杯酒,“那你說,怎麼辦?”
看著皇帝無賴的樣子,李超也很無奈。李世民這人,有時就是這樣的討厭,經常把一些麻煩事,強加到臣子頭上。反正這事情交給你了,你自己想辦法做好。
李超也有點犯難。
朝廷想賺錢,不外乎加稅,或者搞些專賣,做點壟斷生意。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現在朝廷難做的也都做了,增加了兩稅、商稅關稅,加了專賣稅,甚至搞起了鹽茶鐵股份公司發行股票,還超發鹽引茶引,發行鹽債等等。
真是想著辦法摟錢了。
鹽鐵茶酒專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