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15部分

山不止有銀,還有黃銅、鐵、鉛等礦產。”

張聽的都大為心動。

“爹,這個石見銀山在哪,我回頭就組織人馬去搶。”

石見銀山在倭國本州島的東北端,與九州島隔海相望,在本州島的地理上,屬於中國地區。

倭國這些年不斷向中原派出使者,還派出留學生留學大唐,這些人回到倭國後,把大唐的先進位制度、思想、律法等帶回。

現如今倭國也開始改革,他們將倭國設為五畿七道,京畿區域裡的五國為五畿,而京畿之外的其它領地則仿大唐,共分七道。

另外,將諸道下的令制國,都授以州名。每個令制國,也是一個州。

石見銀山,就是在山**的石州石見國。

第1384章 趁虛而入

不得不說,倭人模仿能力還是非常強的。

本來倭國在二百餘年前,還是諸島割據時代,後來和國統一諸島,建立大和國。但大和國的政權,其實一直都是在公卿的手裡,天皇基本上都只是個擺設。

而他們的社會制度,則是一個奴隸主貴族私有部民的制度,這種制度其實非常落後。

奴隸主貴族階層直接霸佔著大片的優質土地,把平民變成自己的私有部民。

大和國分為貴族、平民、部民三個階層,部民其實就是奴隸,是被大和國征服諸國的過程裡,俘虜的人口。

這些部民被貴族階層奴役,又按分工編成不同的部。比如負弓矢以充警衛的是韌負部。

提供陶製品的土師部、陶部。

充任宮延雜務的膳部、豚養部、馬飼部、鍛冶部、弓削部。

在屯倉、田莊中耕作的田部、部曲。

地方上提供水產的海部、看守山林的山部。

由外來僑民中的有知識者編成的史部、藏部等。

其中以在皇室直轄領地中勞作的田部和在貴族的田莊中從事生產的部曲數量最大,田部民又包括三種型別:將移民和被征服者直接編成田部;保留原有的農村公社的形式,採取向公社成員徵收年貢形式進行剝削的田部;由地方貴族所獻的私有奴隸部曲──徭丁編成的田部。

部曲則往往以其所屬貴族的氏姓作為部名,如大仲部、蘇我部等。

部民組織一般由下級氏族貴族統帥,稱為伴造,職位可以世襲。有的貴族與部民並無血緣關係,但也自稱氏上,將部民作為氏人。對於外來的部民,往往保留其原有的內部結構,由其原首領任伴造,部民中有的為天皇或皇族私有,分別名之為名代和子代。

在早期,這種制度倒也有積極的一面,促進了社會發展。

但到了如今,這種制度也變了樣。

奴隸主貴族們直接霸佔了最優良的田地,把平民也變成了自己的私民部民,土地兼併,甚至豪族之間的征戰,也讓社會十分動亂。

朝中掌權的蘇我氏也意識到鄰居大唐的先進位制度,在不少曾經出使和留學大唐的倭人勸說下,他決定仿大唐制度,改革倭國,想要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蘇我氏的革新,其實力度相當大,堪比大唐的貞觀新政。

蘇我氏的改革包括改年號、遷新都,向全國宣佈改新詔書。

將都城遷到最繁華的貿易港難波,宣佈土地和人民都歸國家所有,所有部民成為公民。

並且仿大唐的均田制,推行班田制。每六年按照人口數班給分田,具體為男子三畝,女子為二畝,奴隸一畝,這些地死後要歸還國家。

在中央,他確立中央集權制度,仿大唐設立中央和地方機構以及各種官職。

具體的就是中央設神官、太政官兩大機構,太政官下轄八部省。太政長官為太政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