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95頁

他們同時也有這個信心。

從南宋偏居一隅,大力發展商業開始,粵東就成了商業的重鎮,從此一直都沒有變過。

論起商業的氛圍來,粵東和江浙相比都不遜色,更別說只是靠個人能力奮鬥的晉商他們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香江和粵東本來就是一衣帶水的,香江人想要來內地做生意,粵東肯定是第一選擇。

只不過殷俊和別人不同,他的眼光深遠得很,人家在內地的第一個工廠就設立在臨安,然後又在華京,第三個才輪到了粵東,所以由不得他們不重視和小心。

殷俊當然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不過殷俊對他們的想法,也不怎麼認同。

粵東的發展,是香江的富豪們支援,所以才發展起來的嗎?

根本不是。

粵東的發展,有一半都是靠了寶島的商人們,剩下的一半是靠他們自己的努力,和近在咫尺的香江商人,幾乎是沒有關係。

哦,也不能說沒有關係。

80年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是香江商人給開的頭。

比如說電子手錶、塑膠製品、小家電、製衣行業等等,也是香江商人來粵東投資的。

粵東的薪水條件比起他們那邊要低十倍,然後水電氣和原材料也來得便宜一些,最重要的是稅收又幾乎沒有,誰不願意在這裡開廠賺錢?

而且香江還有一個很好的規定,那就是你在海外掙的錢,不用在香江上稅。

如此算來,他們在內地的工廠生意等等,都相當於是白賺的啊!

正是因為他們有了這個基礎,所以90年代寶島商人進入內地時,就看中了這個投資寶地——擁有成熟的供應鏈條和政策服務,還有更重要的是數百萬的熟練產業工人,正好能讓他們的勞動密集型工廠大展拳腳。

比起寶島的工廠規模來,香江的根本不夠看,所以一旦寶島商人進入內地後,香江的除了房地產產業之外,其餘的基本上也就完蛋了。

也是在寶島工廠的帶動之下,內地的那些工廠們才開始自己慢慢的摸索,做起了代工,然後又樹立起了自己的牌子,最後才反過來成功了。

因此,粵東把期望寄託在香江人身上,那簡直是不懂得香江的經濟結構,屬於是空歡喜一場。

要依殷俊的想法,粵東,江南這些勞動力密集、交通發達的區域,應該直接走出去,去日本、韓國、美國和歐洲,接各種單子。

太深奧的他們也不懂,太簡單的別人也不會給。

就接那些勞動密集型的單子,薄利多銷,但能鍛鍊出一大批產業工人來的那種。

只要好好的鍛鍊個十年、二十年,他們自然而然就能比前世更加的興旺發達,還不用被日韓和寶島商人給中間剝削一截。

當然了,這也是殷俊的想當然。

就憑著現在國內的謹小慎微,他們哪裡有膽子去外國瘋狂的搶單子?然後即便他們去搶,怎麼搶,怎麼才能搶得到,他們都沒有經驗啊!

更別說像是40年之後,華為那樣在全世界制定通訊領域規則了。

華為這也是透過了幾十年的努力,一步步的從被打壓開始,最後才慢慢的逆襲成為世界第一的。

如果沒有香江和寶島商人們把單子帶過來,自己僱傭人生產,內地根本就不可能直接接單。

從某種角度來說,寶島和香江的公司,反而是充當了中間人和保證人的角色,由他們來確認我們的勞有所得。

甭管怎麼講,工人們能得到公司,國家能引進技術和資金,得到稅收,發展經濟,積極的向先進發達國家靠攏……這不是好處多多嗎?

故而他們的存在,還有他們的成功,是有著很深的歷史背景的,也是一種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