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前人智慧,這範圍就廣了。其中就包括了公孫瓚的白馬義從與烏桓人長期的鬥爭。因而,公孫續就知道這樣的游擊戰術。當然,公孫續所知道的,與十六字方針是有差異的。也可以說,公孫續知道的是十六字方針的初級階段。
有人說現代人憑著這十六字方針穿越到古代就可以天下無敵,那是痴人說夢了。
……
袁軍不追了。公孫續繼續往前跑了一截,然後就發現了。於是,公孫續一聲令下,近五百輕騎兜了個圈子,就衝向了袁軍。
三國小說裡面的遊牧民族騎兵出場的時候,往往都描寫了他們的騎射。似乎騎在馬上射箭,是他們的獨門看家本領。實際上當然不是。這隻需要從反方向想一下就能知道。假設騎射真的就是遊牧民族的看家本領,那公孫瓚的騎兵又怎麼打得過呢?實際上,公孫瓚不僅打得過,而且還總是佔據上風的。
不用說,公孫續帶領的這些騎兵是具備騎射的本領的。
他們的人數還不到五百,他們當然不可能衝到八千人裡面去。一旦陷入那八千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他們就動彈不得,只能束手待斃。因而,他們要做的,就是圍著袁軍的外圍奔跑,並以騎射的方式,攻擊袁軍,為剛剛才死去的三百多名兄弟報仇。
以逸待勞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兵法雲:“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制人而不制於人。”瞧瞧,搶先到達戰場的真的就“逸”嗎?袁紹的軍隊就是搶先到達戰場的,但他們卻已經累了。公孫續的輕騎是滯後到達戰場的,而他們則體力充沛。
有人將“騎射”二字改為“奔射”,指的是藉助戰馬前行之勢而射出。想來倒是有一點點道理,但是卻不充分。那是因為騎射通常都不會往戰馬奔行的正前方射出,一般都射向側面。公孫續他們現在就是。
第二卷 第253章 對峙對耗
第253章 對峙對耗
袁軍八千伏兵當然比騎兵密集。卻又由於剛剛經過了奔跑,也不是十分的密集,因而佔地面積非常之大。公孫續帶領騎兵就過去了,斜斜地抄向了袁軍的側面。本來,照理說,當公孫續的騎兵能夠以弓箭射到袁軍的時候,袁軍也同樣能夠以弓箭射到公孫續的騎兵。但是,袁軍已經疲憊了,袁軍的弓手已經開不了滿弓了,袁軍弓箭的射程就差了那麼一截。再加上,袁軍的速度為零,而公孫續的騎兵則有速度。前面已經說過,有速度能夠增強防禦力,能夠使垂直於身體的射來箭矢變成斜向。因而,公孫續率騎兵奔行於袁軍之旁進行騎射的行動,實際上變成一種單方向的屠殺。
被屠殺的人數其實並不多。這主要是因為公孫續的騎兵不多的緣故。騎兵不到五百,一輪箭雨也同樣不到五百。袁軍的站位又有點稀疏,命中的也就兩百左右。而這兩百當中,又有很多箭矢沒有射中要害。因而,實際的效果是,一輪箭雨下去。也就射翻幾十個袁兵。
幾十個袁兵,相對於八千人的整體而言,還不到百分之一。也可以說是癬疥之患,不傷大雅。但是,由於公孫續騎兵跑動的威勢,再由於不能還手的屈辱,使得袁軍計程車氣受到了很嚴重的打擊。
公孫續在前面領跑,他自己倒沒有射多少箭矢。因為他是這支騎兵的將領,所以,他的主要任務並不是騎射。他雙目炯炯,不停地觀察著周圍的地形以及袁軍的動向。他要做到的是,避免被袁軍圍住。
前面就有個小山坡。這也是大郭山的餘脈。大山的餘脈經常是這樣,綿延不絕。在這裡,前面一段已經是絕對的冀中平原了,山脈好像已經消失了。但突然,就又隆起一個大土包。這樣的小山包,騎兵一去,必須會減速。而袁軍又太多,很可能就會被袁軍圍住。
公孫續遠遠地,就繞開了那個小山包。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