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一番的折騰,紐約喪失了新興金融中心的地位,而太平洋西岸的一座海濱城市則冉冉升起,在此時貶值而必然在世界金融體系正常和歐洲大戰爆發後增值的黃金支撐下,儼然成為世界金融的新焦點城下。她就是上海!
當然,在這次危機中獲利的不僅僅是大中華帝國,還有面臨萬夫指罵的約翰·洛克菲勒先生。他頂不住政府和經濟界的壓力把證券換來的大量現金被迫投入美國金融迴圈體系,連帶著美聯集團也象徵性地投入了一些沒有及時換成黃金的現金,這才避免了美國金融和財政的徹底崩潰,但是,美國的國際處境一下子就艱難起來了。國際在指責美國政府推行的自由經濟理論是造成這次危機的根源,而鐵的事實說明,世界的資金大部分是在美國股市的泡沫中化為灰燼的。
1914年2月2日,美國總統休·杜蘭特以身體原因辭職,副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接任總統職務。
最後的墊背者不是龍劍銘和吳良意料中的洛克菲勒,這位大亨很快就因為貢獻了大量的資金和沒有受到影響的石油實力重新在美國站穩了腳跟。實際上墊背者換成了杜蘭特先生。
對大中華帝國而言,損失了一個一手扶植起來的美國總統換來中國金融能力長足進步和美國在國際上被隱性孤立的結果,仍然是划算之極的買賣。當然,出於個人友誼和對杜蘭特之前對中國民族獨立革命的幫助,龍劍銘痛快地邀請失意的杜蘭特到中國“養病”。
第九十八節 苦命鴛鴦
1914年,因為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大蕭條在西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國政府為了儘快平息危機,不惜將世界第一位的黃金儲備大量出售換取現金,以彌補國內的現金流動虧空,維持英鐫在國際國內的地位,避免貨幣失信導致的整體經濟災難。只有大量的現金流進入,那國民的恐慌才能消除,在銀行門口擠兌的長龍才會縮短直到消失,但是,金融危機對工業的打擊尤其的沉重,這對一個工業相當發達的國家來說,足以影響政府在國民心裡的地位。因此,英國政府不得不尋求轉移國民視線,以避免在危機未消失之前爆發國內矛盾。
法國的情況比英國好不了多少!早在1901年到1905年,大量的法國資金就進入倫敦金融交易市場,避免了英國在布林戰爭後發生災難性的金融危機。可是這些資金都毫無例外地被石油泡沫所吸引,最終被無情的財務報表化為灰燼。這樣一來,法國也發生了程度比英國、美國稍微輕一些的金融危機,但是,這些受損資金主要來自辛迪加,因此,法國政府不得不給國內資本一個交代。而最好的交代就是把阿爾薩斯和洛林的煤鐵資源從德國人手裡搶回來!法國政府和民間,迅速掀起了一股反德的民族主義浪潮。
對協約國的另外一個成員來說,金融危機變相地截斷了來自英國和法國的資金援助。而俄國的社會改革、經濟建設和軍隊更新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俄國馬上把求救的目光投到了東方。
相對可憐的協約國和美國來說,同盟國的經濟體系基本沒有被觸及。
此消彼長下,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逆轉。至少在短期內,在英國沒有率先復甦前,同盟國在經濟能量上要高過協約國不少。而此前,情況剛好相反。
協約國陷入經濟危機,正是同盟國主張自己利益的大好時機。
1914年6月28日。一列火車從奧地利向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地首府薩拉熱窩開去。火車上有一對在歐洲皇室裡飽受非議地夫婦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西斯·費迪南德大公爵和他的妻子霍恩貝格女伯爵索菲。
今天是夫婦倆結婚14週年的紀念日。這讓在花車裡的兩夫妻既感覺幸福又有些激動,總是不停地相互回憶著,說著過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