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22' 《高宗實錄》卷231,乾隆九年十二月癸亥。

'23' 趙慎畛:《榆巢雜識》:滇省開鑿通川河道,自東川府小江口入金沙江,泝流至新開灘,直通四川瀘州,千數百里,皆藉人力化險為平,工費約數十萬金。自乾隆八年十一月興工,至十年四月告成。

'24' 建倉似始自乾隆二年七月癸丑,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議覆,直隸按察使多綸奏豫籌積貯事宜。所稱需用倉廒,應令該督酌請修建(又見三年五月己巳);七月,兩江請添建倉廒;十月及隨後幾月之內,四川、奉天、廣西、浙江、江西、貴州亦請建倉;每間估銀二十兩(浙江);乾隆六年六月戊午,吏部尚書署兩江總督楊超曾疏言:安省常平倉收捐谷石,各府州縣共不敷貯谷九十三萬三千九百八十石,需添建廒倉二千三百四十二間;八月癸卯,總督倉場侍郎塞爾赫等奏稱:京倉廒座,不敷積貯。請於京城內外建廒九十八座,以足新舊千座之數。乾隆十一年二月甲子,巡撫黃廷桂疏稱:甘肅通省應建倉廒一千四百餘間,共估需工料銀七萬八千八百一十餘兩有奇。皆從之。

'25' 《高宗實錄》,卷79,乾隆三年十月,兩江總督那蘇圖奏。彼時江蘇即動用三十一萬兩,修建被災幾緊要處所城垣,孫文良、張傑、鄭永川《乾隆帝》(頁67)稱,“兩江動用藩庫銀五十萬兩大修城垣”,似誤。其後,乾隆七年五月,又有寧夏等地修城。

'26'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二輯,596…597頁。

'27' 參見王業鍵:“清代的糧價呈報制度”(《故宮季刊》第13卷第1期);王道瑞:“清代糧價奏報制度的確立及其作用”(《歷史檔案》1988:4),將之確定為乾隆三年之事;清代以前,為掌握糧情,政府主要依靠一種一年兩度的災情報告制度。然而這種制度主要是針對災害的發生而設,範圍比較狹窄,也顯得比較消極。報災期限過後變化的不予考慮,被災分數的估定不準及難以反映出實際賑濟需量,是這一制度難以克服的弱點。此外還有一定的隨機呈報制度為其補充。清朝自康熙中葉建立了一套系統的糧價陳報制度,規定各省督、撫每月要分別將該地氣候情況和糧食價格報告朝廷,使其能隨時掌握各地供需的變化,以相機採取措施。但還屬於不規則報告,直到乾隆初年,才和其他的許多制度一樣,完善為每月奏報的經常報告制度。

'28' 乾隆元年五月壬寅,六月河南,《高宗實錄》卷18,21。

'29' 乾隆五年五月戊辰,《高宗實錄》卷130。

'30' 《清史稿》曰:“國家有疆域,謂之版圖,版言乎有其民,圖言乎有其地。”據孫喆《康雍乾時期輿圖繪製與疆域形成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第7、62頁):十七世紀以前,世界各國均沒有明確的“領土”和“邊界”概念。從那時起到十八世紀中葉,西方國家掀起劃定邊界、向近代國家邁進的熱潮,英、法、俄、西班牙等國相繼繪製了地圖。“當十八世紀間,即歐洲各國大地測量亦尚未經始,或未完成。而中國全圖乃已告竣”(翁文灝),成為最早最完整的亞洲大陸全圖(李孝聰)。其間,來華外國人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覷。據費賴之《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頁538~541):巴多明(法國人,Dominique parrenin)曾進言康熙皇帝測繪中國全圖,帝納其言,乃於1708年命具有學技能識之歐洲傳教師任其事;凡從事測繪中國全圖之傳教師,要以雷孝思(法,JeanBaptiste Regis)歷地最廣,任務最勤;始而周曆塞外平原,其後足跡遠至南疆,往來於雲南野人山中;開始測繪長城一帶地圖,1709年事畢還京;帝甚嘉許,欲於全國各省悉加測繪;1710年偕杜德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