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道:“哦,那倒沒有。在座諸公,值此危急之時,本盟主擅自作主,讓韓文節開路。但是,走虎牢還是走汜水,仍需眾位商議。”
韓馥道:“我部先行,沒有問題。今日若非受阻,我部已經在百里之外了。”
張邈道:“我覺得走汜水關較好。汜水關這邊就只公孫瓚碰了一下。而且田潤沒在汜水。有可能好走一些。”陶謙道:“其實不然。虎牢關雖有田潤,但孫堅、曹操、劉岱、孔伷、袁遺、張超等人均已過去。故此,待大火熄滅之後,走虎牢為上。”
袁術問:“王匡呢?”鮑信回答:“曾於路上遇見,勸他回來他不聽。這會他去,大火還未熄滅,只能走汜水關。”
眾人議來議去,拿不定主意。最後袁紹說,今日天色已晚,明日再議。
……
次日再議,話題擺開,商議了一陣,就偏離了方向。關於孫堅、曹操、劉岱、孔伷、袁遺、張超部的猜測到是十分的一致。都認為苦戰過關。那麼,這些人既然過了關,收拾殘部之後,就有可能反攻虎牢。或許,等最後這一批諸侯撤離到虎牢關的時候,田潤已經不在了。
於是,會議就開成馬拉松式的了。議而不決,也是沒法子的事情。第七日上頭,張邈提出,找個會卜卦的人,以卜算決定。孔融當即反對。
這時,營外傳來了一陣喧譁之聲。袁紹喚親兵問話,說是打西邊來了人馬。眾人精神一振,當即出帳。上馬,到營邊觀看。
只見自千里之外的極目盡處,至百十丈的眼前跟頭,三三兩兩都是殘兵敗將。都是站著走路的,腳步踉踉嗆嗆。爬著走的,估計還在後面。丟盔卸甲的情形看不到了,只看到衣衫不整。
據說有句話,叫做“兵敗如山倒”,是形容敗兵的潰逃好像山體滑坡那樣的猛烈而迅速。但眼前的情況絕對不是。眼前這些敗兵的速度就跟昆蟲爬行的速度差不多。
其實也怪不著他們。他們已經快過了,已經倒過了。然後再走兩百里,能走得動就不錯了。
這……這是誰家的敗兵?是孫堅、曹操的,還是劉岱、孔伷的,抑或是袁遺、張超的?最好的情況,是王匡的。袁紹、袁術、陶謙、孔融、韓馥、鮑信、張邈人人都在琢磨。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絕不是田潤的敗兵。因為田潤總共只有兩千人,變不出這麼多敗兵。
第二卷 第91章 五部混戰
十萬人是個什麼概念?兵法雲:當興兵十萬,出征千里之時……十萬,就是大軍。起兵十萬,就有一種戰無不勝的氣勢。
在一般道路上,士兵遷徙時通常排成四列向前進發,前後相隔三尺。十萬人,共七萬五千尺。由於隊伍越長,就越容易受到攻擊,將領們往往會增加每一行的人數,以期縮短隊伍長度。像此時,自洛陽撤離,每一行士兵就達到了八人。前後距離又縮短到兩尺。十萬隊伍的長度就變成了兩萬五千尺。
前者五十里,後者十七里。河洛距離虎牢關五十里,岔路口四十里。諸侯軍隊十六支。通常刺史帶兵較多,郡守帶兵較少。多者三萬,少者一萬。總體兵力,近三十萬。如今,諸侯戰董卓已經結束,折損了一些人馬,但仍然有二十多萬。因此,田潤料定,除了單個諸侯闖關的情形之外,會出現兩次十萬士兵闖關的情況。埋伏圈,只針對十萬人的情況而發動。
由於不知道諸侯會走哪邊,兩條路的埋伏都是一樣的,每一邊三千五百人。又因為十萬人將會拉成二十里左右的長度,三千五百人是不可能實行沿線密集埋伏的。其中一千人,埋伏在距離關口約二十里左右的山峰之上,主要負責投擲小型火油罐,形成燃燒帶,斷絕諸侯退路。因為投擲小型火油罐的動作無法秘密進行,肯定會被諸侯所發現,所以這一帶的山體進行了一定的加工。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