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和智慧是兩回事。
聰明是一種生存的能力;而智慧則是生存的一種境界。
世界上聰明人不多,估計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見,估計百里無一。你看,連公認的智者蘇格拉底都自認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無知的。
在現實生活中,不吃虧的是聰明人;而能吃虧的是智者。
聰明人和別人過事兒總能保全自己利益。比如做生意,他們每擔生意都能把利潤賺足;而智者絕不追求每擔生意的最大收益,有些生意甚至賠錢也做。
聰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麼。
聰明人能把握機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出手;而智者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手。因此,拿得起來的是聰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
聰明人總把自己閃光的一面表現出來,也就是脫穎而出;而智者是讓別人把閃光的一面表現出來。比如在一個聚會里,聰明人嘴忙,往往侃侃而談,因此是茶壺;而智者耳忙,注意聆聽別人,因此是茶杯。茶壺裡的水最終要倒進茶杯裡。
聰明人注重細節,而智者注重整體。
聰明人多煩惱,失眠較普遍,因為聰明人比常人更敏感;而智者能遠離煩惱,達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物外之境界,因此智者吃得下、睡得著。所以聰明者多英年早逝,而智者無憂,故多長壽。
聰明人渴望改變別人,讓別人順從自己的意志;而智者多能順其自然。因此,聰明人的人際關係容易緊張,而智者的人際關係多和諧。
聰明多數是天生,得益於遺傳;而智慧更多靠修煉。
聰明能獲得更多知識,而智慧讓人更有文化。反過來,一個人知識越多越聰明,而文化越多越智慧。
聰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謂耳聰目明;而智慧靠心靈,即所謂慧由心生。
科學讓人聰明,哲學教人智慧。
聰明能帶來財富和權力,智慧能帶來快樂。因為聰明人往往有更多技能,而現實中這些技能只要機緣巧合,就能轉化為財富和權力。但是財富和權力與快樂很多時候並不成正比,快樂來自人心。因此,求才,聰明足矣;求脫離煩惱,非修智慧不可。
鄭板橋說“聰明難,糊塗更難”。其實鄭氏的“糊塗”是需要智慧的“糊塗”。所以“難得糊塗”翻譯過來就是“難得智慧”。連蘇格拉底都無知,可見智慧有多難!
覃賢茂點評:
蕭然兄這篇《關於聰明與智慧的箴言》,錦心繡口,字字璣珠。
難得糊塗,這句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濫調陳詞。蕭然兄於此翻空出奇,另立高論。
世上之人,多數會自詡為聰明,自詡為智慧,其實要能真正得到智慧,難於上青天!
佛學中的智慧,另有一個名稱,叫做般若。
當然,般若這個名詞,又比智慧之意豐富了許多。
佛學中所說的般若,通常是指那種超凡脫俗了悟生死的大智慧,那是智慧的根本。
蕭然兄斷論,聰明和智慧是兩回事,有點類似的意思。
所謂聰明只是人世間的小智慧,而真正的大智慧,那是與修道、悟道、解道有關。
還沒有拿起,談何放下(1)
許多人一上來就追求放下,就想超脫,我看很難。原因就是你省略了重要的步驟,太想走捷徑。你手裡空空,哪有放的東西?本來就赤條條,哪來脫的東西?(提要)
超脫和放下是一個很難達到的境界。
何謂超脫?能放下。如何做到放下?修的方法很多。但無論如何修,前提是少不了的,那就是要拿得起。如果本來就沒有拿起來,你有什麼可放的?
中國文字很有趣,你看超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