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巖穴,以修煉“梅子金丹”,相傳他曾住過的風神洞,每逢天氣驟變,洞內吼聲如雷,洞口黑煙噴出,黑煙噴得越遠,冰雹落得越大。因而當地人畏洞巖神,不敢深入。其內層樓重疊,上有天窗、下有暗河,主洞有石廳、砂廳、景廳等,有身披金甲、銀鎧的“戰神”,有晶瑩透亮的石筍、石柱,水中有閃閃發光的空心石豆等,是一座小巧玲瓏,原始面貌儲存完好的溶洞,足供觀賞。七、八十年代在谷內建成洋溪電站,將峽谷河流截為兩段,堤內水平如鏡,形成人工湖泊;堤外河谷深幽,流水潺潺,春夏水漲時節,洪水沿堤傾瀉而下,形成巨大瀑布,聲震山谷,間現雲霧彩虹,蔚然壯觀,電站的基礎設施與溪谷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是縣城附近別具一格的一個遊覽勝地。
主要溶洞有:
太虛洞:位於距離城南2。5公里的燕子巖山腹中。明萬曆年間,知府鄭一信命其名為“太虛”,以其中深玄似天空而藏自然之妙得名,以其奇巧、神秘而著稱。自明代中葉以來,遊覽者甚多。歷代官員、文人至此探奇訪古、題詞留句也不少,洞內外崖壁上石刻之多極為罕見。故其洞素有“黔南第一景”、“第一仙洞”等美稱。太虛洞雖不大,洞口卻極為寬闊,約百米的洞口向下傾斜,恍如鱷魚張開的巨口,吞天光而藏瑞氣。天生的洞喉石門雙立,從這裡就進入明暗相間、雲霧繚繞的大廳。大廳地底寬平,間有巨石堆積成景。壁間正面高處刻有醒目大字“千奇內蘊”,為民國初年廖河恩書。廳內分道而入上、中、下三洞,現在開發出來的中洞深約1華里,名勝景觀盡在這個洞裡。洞內有若干的磨崖石刻,都是歷代名人學者所留。太虛洞磨崖石刻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磨崖石刻有:“虎踞”、“龍翔”、“第一山”、“海圖”、“仙家白日”、“禪堂”、“知音”、“觀音堂”、“萬佛崖”、“第一仙洞”等等。
太虛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區的岩溶洞穴,與省內同型別的洞穴相比起來,也許沒有畢節織金洞的宏偉壯觀,不及安順龍宮的婀娜多姿,但是它的靈巧和神秘以及幾百年來蘊涵的文化卻不得不讓人們所歎服。如同其他名山古洞一樣,太虛洞亦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為人們求仙拜佛、禳災祈福與遊山觀景的勝地,因而神韻迭傳、風光特著。傳說太虛洞內有一位行蹤不定的白頭羅公,數百年來民間盛傳其仙體在太虛洞時時顯現,此人鶴髮童顏、步履如飛,能通五經、知未來禍福。有緣在太虛洞見到白頭羅公者,歷代不乏其人。太虛洞又有“觀音洞”之稱,洞前有觀音閣,洞中有“觀音室”、“觀音大士”像等。因而歷代到這裡朝佛觀景的人非常的多,積日成俗。每年大年初一過後,及至正二月旬,六月朝佛,九月廟會等,太虛洞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所以這又是一個佛教勝地。走通中洞以後就到了“天外天”,從這裡可以從雲霧中觀賞石阡城全景,令人心曠神怡。
三佛洞:位於石阡城西北30公里的晏明鄉川巖壩老林村。該洞分上、中、下三個洞,面對三峰山,溪流直瀉下洞。上洞深80多米,高30多米,寬20多米,其鐘乳石有天生石獅、仙人床、瓦片鞋等景觀。中洞深不可測,上有懸巖、下有深潭,腳下身旁鍾乳奇觀美不勝收。昔村民在洞內修房建廟,當年白號義軍曾據此隅敵,後來清軍總督李元度佔此地為指揮部鎮剿白號義軍,刻有若干碑石記載當時戰況。下洞為溪流沿洞壁直瀉而下,深不可測。
三、文化源遠流長
歷史文化:
石阡建郡設縣歷史悠久,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府,迄今已達600年之久,遺留的歷史遺產極為豐富,有古“夜郎”之稱,縣城湯山鎮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境內古建築、古遺址等設施,分佈數量多、歷史悠久。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宮、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