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三十八章 飛刃箭,發泡工藝(4k)

等到熱氣機的轉速達到一定標準,魯妙子果斷地開啟了邊上的氣動閥門,只見外覆一層鐵皮,僅有車軸露出的四個車輪迅速轉動著,愈來愈快,化為了難以看清的模湖殘影。 伴隨著熱氣機下方燃燒室冒出的濃郁黑煙,與發動機間接相連的兩個後輪,帶動著整輛連弩戰車朝著湖邊的草地高速行駛而去,沿途經過十數個用於記錄距離的木樁,留下了深深的車輪痕跡。 比起春秋戰國時期車廂僅有四五尺寬、一般車身僅有幾百斤重的戰車,裝備了鋼鐵護甲和燃料儲存室的新式戰車在體積與重量上均要大得多,起步便是四五千斤,增加了車輪的寬度來減輕壓強。 雖然在大小上肯定比不過堪稱移動要塞、多達五層的臨衝呂公車,但靠著熱氣機高達上百匹的動力,以及新設計出的武器系統,無論機動性、殺傷力,還是防禦力,都完全碾壓前者這種巨型戰車。 《墨子·備高臨》講到,守城可用“連弩之車”。它有“兩軸三輪”,可以車為架,以轆轤引弦;箭失長“十尺”,失端連繫繩索,如同戈射,可用轆轤卷收。 目前各大勢力中廣泛裝備的四弓弩箭車,則每次可發射四枝巨型弩箭,不僅穿透力強,可貫穿敵方的盾牌盔甲,且射程可達千步之外,但由於車身笨重,在平野戰中作用有限,一般只適用於守城和巷戰。 結合這些原本就有的弩車箭車,以及楊公寶庫中鋼弩機括和軌道鐵車的設計思路,再新增發動機和裝甲外殼,在車身的諸多木質結構上外包鐵皮強化,經過反覆精簡最佳化,便有了這一款“連弩戰車”。 為了高效利用能量,提高射箭效率,連弩整體採用了架退式結構,藉著發射大型箭失的反作用力使弓臂後退一段距離,減少重新開弦的時間,且抵消一部分後坐力來穩定車架結構。 一般來說,經過改良後的新式連弩具備一次一失和一次十失兩種模式,有著一條主箭道與九條九箭道,弓弦總拉力在四百石左右,透過連桿、飛輪與氣壓傳動獲取車後部熱氣機的能量,在開啟相應機關、保險裝置後,即可持續驅動連弩進行射擊。 由於採用了大量氣壓傳動裝置,設計了多根可旋轉的金屬氣動管來驅動機關,戰車底盤上的弩機模組無需固定不動,設計成了具備旋轉的能力,箭失的射擊方向可在相當大的範圍內調整,顯著提高了連弩戰車的靈活機動性; 無論是弩機的上弦、箭臺的旋轉,還是前後輪的變速、轉向,在由發動機驅動的同時,也可讓武者透過絞盤間接、真氣直接加速減速,在關鍵時刻提升精度,同時需要極高的計算力與掌握力。 而對於連弩發射出的箭失,眾所周知,就算在相同的力道下射出,是否被真氣所附著,也會對穿透性和射程有著較大的影響。因此,為了確保威力,在實戰中,最好還得讓武者於發射前在箭失上附著真氣。 不過,因為後天武者的真氣附著箭失,在離體飛行數百丈的過程中必然會消散,且附著的速度並不怎麼理想,在十失模式下完全跟不上機括的上弦,必須讓先天武者來操縱武器系統,方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 …… 眾所周知,一馬力或一匹最初源於一匹強壯的馬乾活的功率,也就是說,四匹馬拉的戰車,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四匹馬力的水平; 那麼,上百匹的動力牽引新式戰車,它所能達到的最高速度實際上相當可觀,經過測試,在大多數地形上可以維持在每個時辰二百里的速度。 雖然操控條件較高,需要一至兩名精銳後天武者加上一名先天好手,但靠著兩息十失、六百步以上射程,或一息一失和一千五百步射程兩種模式,連弩戰車可以輕而易舉地追擊敵軍,用重型箭失大肆屠殺。 一般情況下,除了精銳騎兵部隊,普通騎兵的衝鋒速度也就每時辰八十里至一百二十里的水平,且由於馬匹耐力的限制,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就需要降速,遠遠不如戰車,也因此決定了他們在遭遇戰中的結局。 而所謂剷鬥戰車,顧名思義,就是在熱氣機動力的戰車前部裝上一個巨型精鋼鏟鬥,在車軸處也伸出鋒銳鐮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