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八月,柳銘淇只要提前一個月,把書籍給刊發出去,就足夠給人們入迷的時間了。
想要刊發書籍,柳銘淇自然要去找印刷工坊。
只要一個文學發達的社會,必然印刷產業非常的旺盛。
京城裡面就有上百家的印刷工坊。
是的。
你沒有看錯,就是上百家。
他們可以印刷各種話本,也可以印刷各種詩集儒家法家和墨家經典作品等等。
但是支援這些印刷工坊的最大業務,還是印刷各種道經佛經。
由於太祖的嚴令制約,不許僧侶道士氾濫,大康朝的寺廟和道觀不算太多,可人們對道教和佛教的信仰還是挺深的。
比如京城裡大相國寺報恩寺普濟寺玉皇觀老君觀等等十幾處的地方,一天到晚都是人群攢動,濃烈的香火氣息直撲雲霄。
寺廟和道觀也想盡可能的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所以他們每年都會印刷大量的各種佛經道經,送給善男信女們。
大規模印刷的成本不算高,然後又能不斷的吸引這些善男信女的家裡人也跟著成為信徒,這樣的買賣絕對划算。
這樣一來,無數印刷工坊的日子就好過多了,也撐起了整個京城這麼大的印刷規模。
可是柳銘淇連續去了幾家,都不大滿意。
因為他們的印刷還停留在很原始的雕版印刷上面。
雕版印刷指的是在厚厚的木板上面雕刻出陽文字,使得每個字的比劃突出於版面,接著便用刷子蘸上墨,在雕好的版面上刷一刷,再把紙貼在上面,自背後再用乾淨刷子刷一遍,加深印記,便可以取下功成。
這樣可以重複千百次的印刷,但問題在於雕刻文字的時間耗費很多,然後木頭雕成的字,保養起來也麻煩。
甚至於整個雕刻木盤也有時候出毛病,像是印刷過程中,多一些墨汁滴落在木板上,然後反過來滴落到紙張上面的事情也都有。
只不過現在的民眾們,能有一本書看都很感恩了,哪裡還能抱怨那麼多?
要知道,用竹簡看書的日子,可也沒過去幾百年啊。
甚至於在發明雕版印刷之前,普通民眾們根本沒有機會來接觸到各種書籍。
柳銘淇知道印刷的發展全過程。
雕刻印刷之後便是活字印刷,然後接著是油印印刷,圓壓桶平版印刷,鐳射印刷等等。
鐳射印刷柳銘淇是做不出來的,油印印刷這一輩子還可能努力一下。
但是活字印刷就沒有什麼難度了。
分分鐘都能做出來。
比如畢大神的泥字活字印刷,其實只要腦袋開竅了,瞬間便能想出來。
他是把所有的字用軟泥雕刻好,然後再用火把泥字燒硬。
等到要印刷的時候,把對應的每個泥字貼在有預先加熱的松香和蠟的鐵板上面,以此固定好,便可以直接印刷了。
印刷完畢,再次加熱讓松香和蠟軟化,就可以把這些泥字取出來,再次組合印刷。
所以這種印刷術被稱為“活”字印刷。
這樣的印刷方式,已經很接近於鐳射印刷之前的油墨印刷了,只不過是用料和模式變了一些而已。
參考許多宋代印刷的書籍便可以看出,這種泥字的印刷非常不錯,字跡清楚筆墨濃厚,沒有什麼汙漬。
活字印刷不但提高了印刷的效率,更加降低了印刷的門檻,使得我們的書記和知識傳播,越來越廣泛和長久。
所以在回家之後,柳銘淇第一時間便找來了田榮,讓他給自己去找一個可靠的雕刻工匠來。
正巧家裡就有一個雕刻師傅在,他的名字叫做孫老四,也是從擒海伯府上陪嫁過來的家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