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機群得到的預警時間很短,逃竄顯然是來不及了,米格—21紛紛衝上來,掩護“蘇…7”超聲速戰鬥轟炸機中隊。一通迎頭的導彈飛來,印軍飛機或中彈或急速規避,陣形有些散亂,沒等他們重新調整編隊,鷂式戰機已經出現在視距之內,並且再次發射雷達制導導彈。
空戰開始了,一百多架飛機在空中象蝗蟲似的穿梭往來,以飛快的速度互相追逐攻擊,導彈不時從機翼下飛射而出,機炮噴吐著紅色的火焰,發動機的轟鳴聲、導彈的吼叫聲、飛機的爆炸聲混雜在一起,空中亂成一團,無法辨認誰在攻擊誰。
南巴聯合空軍在戰場前便依據預警飛機提供的資訊,兵分兩路,一路迎戰米格戰機,一路繞過米格攔截,撲向米格機群身後的蘇七戰機。
蘇—7是前蘇空軍冷戰年代最早的大量使用的戰術攻擊機,有“裝配匠”的綽號,如果投棄炸彈後可當作戰鬥機進行有限的空戰。該機不足之處是掛彈量偏低,航程太短,對跑道要求高,不適應土質機場使用,限制了作戰使用。
也就是說,蘇—7不是空優戰機,只能進行有限的空戰,根本不是鷂式戰鬥機的對手。但印空軍的指揮中心並不瞭解前線的情況,敵機攔截應該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並未給蘇—7機群下達撤退的命令。面對如狼似虎般撲上來的鷂式戰鬥機,蘇—7只得倉促扔棄炸彈,硬著頭皮迎戰了。
戰鬥進行得激烈,或者說是慘烈也不為過。為了隱藏實力,電子干擾機雖然也在遠處徘徊,但並未全功率運作,只是對印軍飛機實行時斷時續的通訊干擾,即便如此,也給了印空軍作戰以極大的干擾。而且印軍飛機在效能、裝備、情報等方面也毫無疑問地處在劣勢,失敗也就必不可免了。
空中大戰一直持續到太陽西沉,如血般的紅霞佈滿天邊才算結束。印軍機群被擊落五十三架,聯合空軍損失十一架,將近一比五的比例,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戰果了。
但黃曆在聯合指揮部內卻微微搖頭,為啥就不能創造歷史上以色列空軍創造的紀錄呢,什麼三十比零,嗯,好象還有一個五十多比零的紀錄。是以色列人太強,還是阿拉伯人太弱,有些搞不懂啊!
二十九日上午八時,印度空軍咽不下失敗的苦果,含忿再戰。此次除了兩個米格中隊負責新德里上空的防禦外,幾乎是傾巢出動。四個米格中隊、四個蘇七中隊,近兩百架戰機從四個空軍基地起飛,向岡格拉空域飛來。按照印度人想當然的判斷,在賈朗達爾和岡格拉兩地,聯合空軍應該是平均分配的兵力,昨天出動的飛機數量不夠,沒能形成數量優勢,今天全力壓上,南巴聯合空軍想合兵抵抗,在時間上是來不及的。
終於到了決戰的時候了,南巴聯合指揮部立刻指揮空軍按照預定計劃佈陣迎敵,這次可不會再有保留,新陣法的威力將使印軍戰機遭到更慘的敗績。
南巴聯合空軍對這次空中大決戰是充滿信心的。他們採用“屏護空戰法”在印軍戰鬥機來襲的方向上築起了一道空中屏障,鷂式、梟式和兩架電子干擾機分層次展開,梟式在下層、鷂式在中層、電子干擾機在靠後的上層。而預警飛機則在後面運籌帷幄,統一指揮。
印軍戰鬥機一起飛,就處於預警飛機的監視之下。預警飛機隨時將印軍戰機的速度、架數、航向和位置向梟式和鷂式飛機通報,並指揮它們迅速佔據有利位置。
印軍飛機一進入作戰空域,兩架干擾飛機立即對其實施強力的電子干擾,印軍飛機上的雷達發現不了敵機,耳機又聽不見地面指揮口令,還沒有開始空戰就陷入了被動地位。而聯合空軍戰鬥機卻是“耳聰目明”,既可接受預警飛機的指令,又可利用本身的雷達發現目標,進行主動出擊,雷達制導導彈、紅外跟蹤導彈,機炮短距格鬥,一架架印軍戰機帶著濃煙和烈火栽向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