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前,貴霜帝國的伽膩色伽王曾在此建都,使這裡成為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晉朝時,高僧法顯也曾到此,北魏的使者宋雲和也曾出使。
開伯爾山口築有大雪山關,是唐軍一座重要的要塞。
大雪山,正是唐人對興都庫什山的稱呼。
而相隔三十餘里的白沙瓦城,卻是一座繁華的商業重鎮,同時也是一座佛教文化中心城池。
這正是玄奘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玄奘十三歲在洛陽出家,隋末時離開洛陽赴四川學法。貞觀初,朝廷整頓佛道,玄奘回到長安,他透過了朝廷的佛法考試,並留在了長安。在長安他認識了武德年間來唐的天竺僧人,向他諮詢佛法。
自南北朝起,佛教界就有許多論爭,各派對一些重要的理論分歧很大,難以融合。於是他有心想要去天竺求取真經,求證佛法。
也是想在貞觀以來,佛家在百姓心中地位大降後改變佛家的形像。
他從一個來唐的天竺僧人那裡得塑性天竺戒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不過他的這個請求,並沒有得到朝廷的同意。
自貞觀初以來,朝廷大加整頓佛道,是抑佛政策。朝廷當然對玄奘去西天取經這種事情,不感興趣。
而沒有朝廷的批准,他也拿不到路引,連離開大唐都不行。
但在貞觀六年,久請不得許的玄奘乾脆的私自西行。
不過沒有過關檔案,想私自出境是很難的,幾次出行,最終都是半途就給查獲然後押送回來。
如此折騰了好幾年,玄奘最遠一次也只到達高昌而已。
最終玄奘還是走了鄭善果的關係,找到了李超,透過李超才得到太子的支援,拿到了通關許可。
雖然有了檔案,但這一路也不容易,從漢京到西域,他沿著絲綢之路而行。好在大唐收復西域,倒是讓他一路上安全了許多。
玄奘此行目的地是天竺。
他出了蔥嶺進入吐火羅故地,然後一路南下,才到達大雪山通往天竺的山口。
一隊騎兵遠遠馳來!
最前面的騎兵,舉著一面紅旗。
“是唐騎!”
嚮導看到那紅旗,立即跳下了馬,並讓玄奘等也一起下馬。
在這片土地,沒有人敢對大唐不敬。
“這是唐軍的巡邏騎兵,我們只要下馬接受檢查,他們不會為難我們的,唐軍的軍紀很好。”嚮導小聲的道。
紅旗飄飄,唐騎馳近。
玄奘上前,道明身份,並主動的出示了自己的過關文碟和身份證明。
“原來是玄奘法師,你這行是要去天竺嗎?”
“此行最終目的是天竺那爛陀寺!”
唐騎的隊長把文書交還給玄奘。
“最近東面不算太平,那邊正在打仗。”
“在打仗嗎?”這一路行來,雖然路途遙遠,道路艱難,但卻並沒有遇到什麼劫匪或者戰爭,還算順利。聽聞天竺在打仗,玄奘臉色有些凝重。
印度,算是一個地理稱呼,而並不是一個國名。事實上印度就和拜占庭一樣,羅馬人自己從來沒有稱過自己拜占庭,而在英國殖民印度之前,印度人也沒認為自己是印度人。
那片大陸上,自古邦國林立,不管天竺還是身毒,都不曾統一過這片大陸。
在厭達被滅亡後,北印度地區又呈分裂狀態,各地諸侯紛紛獨立,割據稱雄。
在印度河流域,過去是厭達和波斯人控制。而在恆河流域,則經過一個時期的紛爭和動盪,形成了四個較強的王國,並結成了兩個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