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且歡臥直渲�蟮淖勻換指垂�蹋ǹ杉�吵�翟詵ι瓶沙攏��

說到這裡若再回顧一下當初的八里鋪重城之爭,我們會有趣的發現,倘若當時能奉行王在晉的策略,築八里鋪重城,暫守山海關,而並不急於到關外去擴軍備戰的大搞鋪張浪費(可節省幾千萬),那明朝興許還真能多扛幾年也說不一定(意義非凡啊)。

當時,王同學是一再上疏闡明自己的看法'2''3''4',他的這些見解非常明確的揭示了財政匱乏的危害要遠勝於其他憂患,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堪稱遠見卓識,但《明史》對於王在晉這種有遠見的同學,評價卻反而很差,很直白的說他修八里鋪重城是沒有遠略之舉。

明史載:“然崇煥薄在晉無遠略,不盡遵其令。及在晉議築重城八里鋪,崇煥以為非策,爭不得,奏記首輔葉向高。”

這種瞎說可謂夠狠、夠準,並且頗具學術內涵、專業水準,當然這也得兩說,這可能是別有用心,但也可能是純屬巧合,不過結果都一樣,那就是《明史》對王同學的評價是低得沒譜。

另外,對於老孫頭這類亂開方子,往死裡整人的,《明史》以及後世的評價卻又高得過分了些,《明史》對孫閣老的誇讚這裡就不贅述了,而在後世對他老人家的評價中,僅以三位大能之一的當年明月為例,他就直接把老孫頭捧成了大神——“擁有改變宿命能力的人”(狂汗)。

當年明月:“明末是一個特別亂的年代,朱氏公司已經走到了懸崖邊,就快掉下去了,還有人往下踹(比如皇太極之流),也有人往上拉(比如崇禎,楊嗣昌),出場人物很多,但大都是二、三級人物,折騰來折騰去,還是亡了。

一級人物也有,只有一個。

只有這個人,擁有改變宿命的能力——我說過了,是孫承宗。”'5'

點評:

在一場萬年難遇的災變來臨之時(一萬年就這麼幾次),在大明王朝財政已經顯現出透支跡象之際,給朝廷雪上加霜、落井下石的孫大人,確實是在特定歷史時期中,唯一有能力、有手段改變王同學經略地位並取而代之的人,但孫閣老促成的這一改變卻是把大明王朝推進了一個萬劫不復的死彎,從這個意義上說,他還真是位能改變宿命的人,沒他或*朝還亡不了。

其實,後金從來都不要廣寧,看看地圖都知道,什麼意思……廣寧都不要,就是說後金連寧遠、錦州、大淩河、右屯等等地方,是通通都不要的,所以孫承宗、袁崇煥折騰關寧錦防線一直延伸至右屯,去獲取什麼“縱深”是毫無意義的。

因此,他們兩人修“縱深”,修了N多年,花海了銀子,結果卻只不過佔了一些人家不要的地盤(當然,戰力不夠,而不能到後金地盤立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最終被拖死的,也並非是後金,反倒是明朝自己,這一悲哀的結果,充分證明了王在晉當初的擔憂是有根據的——若遼東問題成為財政的“尾大不掉之患”,那必將導致不堪設想的惡果。

--------------------------------

'1'【當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兒》六】

'2'【《三朝遼事實錄》卷六王在晉題:“……臣看得遼左軍興費繁鉅,田賦頻加,取足於溢額之徵,漏卮難塞,外廷無措,仰給於大盈之積。待米成炊,其在司農,艱窘倍常,仰屋竊嘆,聖明洞鑑,無俟臣心。”】

'3'【《三朝遼事實錄》卷八王在晉題:“年來遼左興供繁浩,甚以川酋造孽……皇上欲恢復遼左之城郭人民,須從新肇造,芻糧、軍器須從新搬運,將來經費不可勝算。即防守山海,而築城、造堡、建臺、修墩、犒軍、買馬、整器、治械,所費不貲。如欲聯屬西虜,歲費尤難預計,必非司農所能克辦也。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