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更是發現,十三山和寧遠之間,居然還有兩條大河相阻隔(大淩河、小淩河),這麼一來問題可就大了,因為在隔著兩條河的200裡外駐紮的5000人,那能算是策應嗎?典型的見死不救還差不多!

200里路,外加兩條河,對於十三山的難民來講,別說是逃命,就算是單純的徒步跋涉,也非常具體,嚴格的說,簡直就是鐵人兩項賽(跑路+游泳),而如果過河又沒有船隻,一路上還有被劫之險的話,那鐵人兩項賽就直接變成生死大考驗了。

另外,那時候也沒個電報、電話之類的通訊工具,幾百裡外有5000人據守鬼才知道。即便有十三山的難民千辛萬苦逃回來看到了袁縣令,那他們還會又折返跑的回去報信嗎?誰有那個體力和毅力去完成一個價值不大的100公里往返跑?

再說袁縣令,您守在200裡以外,中間還有兩條河流阻隔,就算有人跑來投奔,那能算是你袁縣令“策應”出來的嗎?說出來也不怕人笑話……

因此,這所謂200裡外5000人就能“以壯十三山勢”一聽就是書呆子的想法,非常符合孫老師和袁縣令的風格,而王在晉是老江湖了,能看得上一幫書生嘰嘰喳喳的比劃嗎?能跟他們比劃到一起去嗎?所以,正常情況下,王經略是不可能理會他們的,而這幫書生的比劃也多半是會落空的。

-------------------------------- '1'【《明史袁崇煥傳》明史載:“十三山難民十餘萬,久困不能出。大學士孫承宗行邊,崇煥請:‘將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勢,別遣驍將救之。寧遠去山二百里,便則進據錦州,否則退守寧遠,奈何委十萬人置度外?’承宗謀於總督王象乾。象乾以關上軍方喪氣,議發插部護關者三千人往,承宗以為然,告在晉。在晉竟不能救,眾遂沒,脫歸者僅六千人而已。”】

'2'【《明史袁崇煥傳》明史載:“……在晉深倚重之,題為寧前兵備僉事,然崇煥薄在晉無遠略,不盡遵其令。及在晉議築重城八里鋪,崇煥以為非策,爭不得,奏記首輔葉向高。

十三山難民十餘萬,久困不能出。大學士孫承宗行邊,崇煥請:‘將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勢,別遣驍將救之。寧遠去山二百里,便則進據錦州……”】

第二章 計劃破產栽贓他人

孫老師是天啟二年六月底(二十六日)抵達山海關來巡閱,七月和袁縣令一干人醞釀了這個餿主意,結果一到九月這個計劃便徹底破產了,十三山淪陷,山民全部被後金擄掠而去。事後,孫閣老在一份檢查裡末尾,給順便提到了一下。

這麼大的閃失,就順便提了提?

沒錯,因為孫老師碰到了其他更倒黴的事,一是遭了雷劈,二是炸了萬斤火藥,所以特別寫了個檢查,說得好像是遭了天譴一樣,而十三山的事情就在檢查的最後順便提了一下,權當是活躍一下氣氛吧,也是算是安慰一下天啟……

把糟糕的事情湊一起,還能安慰皇帝?

對,這就是孫老師的水平,因為他告訴天啟,這年頭啊,真是倒黴事情太多了,到處都有啊(天人之變又不專於一方也),言下之意大概是,見多了就習慣了,別往心裡去。

不過,孫老師雖然是經常出餿主意、幹笨事,但之後認錯的態度都還是蠻誠懇的,上次掐架輸了,很豁亮的就來了一句“臣遂無以應”,這次也不例外,孫大人很直白的就說了句“而竟不能得”,之後還能臉不紅、心不跳,保持神情凝重,且語重心長的來了一句,這事關係重大啊(此中關係甚大、甚遠),彷彿這是別人捅的簍子一樣,實在是令人欽佩。'1'

孫大人寫的這個檢查,在《明熹宗實錄》裡也有的記載,算是孫老師奏章的縮略版,曰:“至九月初六日山民被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