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大同,在長達五年的時間裡,孫承宗看到了戰爭,理解了戰爭,懂得了戰爭,並最終掌握了戰爭。他的掌握,來自他的天賦、理論以及每一次感悟。”'3'

如今,孫閣老面對各處營盤紛紛譁變的嚴峻形勢(紛亂的局勢),在窮兇極惡的索餉亂兵逼迫之下(兇惡的敵人),又故技重施了,馬上懇請朝廷發餉'4',他大概以為這種討薪的群體事件,也沒啥稀奇的,最適合的方法,就是無非是撒些銀子便能了事,好比當年在大同一樣。

或許,孫閣老此時拿出的“最適合的方法”,也就是當年明月所謂的鎮定、從容、無畏、能力、天賦,以及感悟的結果吧。不過,後來的事實證明,沒有上過正規軍校,又缺乏經驗與常識的孫老師,確實堪稱“書生未聞軍旅”幾個字。

軍旅經驗豐富的王同學,對此的解讀就完全不一樣。他說,如果是缺了三個月的糧餉,那可是要餓死人的;若只是缺三分馬料,最多有馬匹倒斃;而這些馬是國有資產,又不是士兵的家產,他們不可能鬧騰得這麼厲害,唯一的解釋就是因為你孫閣老急於要進兵,而這些士卒又不想打仗,所以他們就謊稱缺餉,妄圖在逃散之前敲詐一筆,因此才會爆發瞭如此大範圍的群體討薪事件,這種情形只能說明一件事情,那就是開戰必敗,因為你是士兵都在打逃散的主意'5'。(這樣的部隊拉上去打,能不敗嗎?)

可惜,孫老師在大同,只是看到了戰爭,卻並沒有能理解戰爭,更沒能懂得戰爭,當然也就談不上掌握戰爭了,而他也沒有什麼天賦或理論,他缺乏常識,又沒有經驗,因此柳河之戰的敗局早已註定。

實際情況果然跟王同學分析得一樣,當時在寧遠的有一位“理刑同知”叫程繼偀,後來在寧遠大戰中也露了臉的,他在一篇關於柳河之敗的奏疏中,提到當年潰敗的情形,曰:

“然濟河者沒矣,未濟之旅一奔數百里”'6'

這一句總結經典的概括了柳河之敗,其中“未濟之旅一奔數百里”是在說孫老師沒有過河的後隊大軍(未濟之旅),在過了河的前鋒營被全殲之後,便開始了集體跑路,而且還“一奔數百里”,後來回家一點數,原來十二萬人,如今只剩下五萬八,逃散了六萬多人,可見潰散情況是比較嚴重的,所以直到崇禎朝,王同學還在追問孫老師,您老那六萬多人,上哪兒遛彎去了?是全部陣亡了呢,還是您老和馬世龍吃了空餉,全都是虛名掛籍的,根本就沒有存在過啊?'7'(問得夠狠,怎麼答都是死)

不過,王同學對柳河之敗的點評並未結束,在剛才那位“同知”的概括中,還有一句提到“濟河者沒”,這是在說過了河的前鋒營被全殲,對於這個失誤,王同學也作了分析,結論是孫、馬二人得要負領導責任,並且是主要責任。

--------------------------------------------------------------------------------

'1'【《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四“戶部主事揚呈秀揭:據寧前道報,川湖兵以索餉殺人,毆將結隊不散,蓋因馬乾二三分之短少,概稱三月無餉,非職全未給與也。若不預呈或疑職不速發,取禍非輕,不得不一言以明之。”】

'2'【《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四“關內道劉詔報,樊副將受兵凌辱,行李盡搶,將官周鎮、盛忠亦被挫辱,乞將見在銀糧速為給發。”】

'3'【當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兒》六】

'4'【《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四大學士孫承宗題:“川湖兵極難約束,四月中有前屯□武營之紛噪。七月以來寧遠遊擊徐璉報稱,所統川廣兵繞寧前道號矣。松山參將樊應龍報稱,寧武營所統南兵閉門矣。又報,喬桓所統武中營系去年招募,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