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長對此也有繪聲繪色的描寫,說高經略擺出官威,並下達了寧遠、前屯兩地都撤兵的命令:
“經略高第憑籍御‘賜尚方寶劍、坐蟒、玉帶’的勢焰,又有閹黨作後臺,不但執意要撤錦州、右屯、大淩河三城,而且傳檄撤寧(遠)前(屯)路防備。”'5'
當年明月更是激情演繹了一番,彷彿將當時的情形還原成了高畫質電影一般:
“高第逃走的時候,並沒有追兵,但他逃走的動作實在太逼真,跑得飛快,看到司令跑路,小兵自然也跑,孫承宗積累了幾年的軍事物資、軍糧即丟棄一空。
數年辛苦努力,收復四百餘里江山,十餘萬軍隊,幾百個據點,就這樣毀於一旦。”'6'
明月大能說,高經略在一線陣地現場示範逃跑,以至於帶動了小兵們跟著一起跑,不過高大人的駐地是山海關,他本人並沒有到一線去放哨,而且他的將令是把錦州、右屯這些地方負責哨探的前鋒營給撤回來,並沒有讓袁大人指揮部下集體跑路,而是堅守寧遠:
“經略高第奏:……由此以東如錦州城大而朽壞,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低薄,皆前鋒遊哨之地。夏秋無事防護屯種,入冬遇大敵則歸併寧遠以便保守。自歲前奴欲犯右屯,即行該道鎮嚴為提備。”'7'
高大人說了,如“錦州城大而朽壞,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低薄”,所以才不適合堅守,並非像當年明月所說的那樣,什麼“幾百個據點,就這樣毀於一旦”了,而且高經略“入冬遇大敵人則歸併寧遠以便保守”的策略(邊鎮定例),袁大人在戰後也表示積極的認同,並且申明,今後碰上類似的狀況,千萬要照此辦理:
“寧遠參政袁崇煥疏辭升職請終制因,陳善後事宜……而寧遠以東,仍安哨探,令就地為耕,有事仍收還寧遠。”'8'
既然,高經略、王尚書、閻侍郎、李大人在“歸併寧遠”這個問題上的意見都是一致的,而袁縣令也沒有表示要放棄寧遠,那三位大能的關於高經略要跑四百里路的傳言又是怎麼來的呢?
關於三位大能觀點的來路,說起來還有些複雜,因為《明史》在這裡的記載很有水平,史文中表面上只是稍微一筆帶過,但其實卻內藏深邃的用意,因此便忽悠住了眾多後世研究者。
--------------------------------------------------------------------------------
'1'【金庸著《袁崇煥評傳》】
'2'【閻崇年著《袁崇煥傳》】
'3'【當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兒》(六)】
'4'【金庸著《袁崇煥評傳》】
'5'【閻崇年著《袁崇煥傳》】
'6'【當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兒》(六)】
'7'【《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六】
'8'【《明熹宗實錄》卷六十八】 txt小說上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