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什麼?
姜蔻倒在沙發上,表情放空,大腦卻飛速運轉。
她其實隱約有一個猜測,但不敢置信。
——怎麼可能?
她其實並不太相信公司說ai實現人格化了——凡是對人工智慧領域有些瞭解的人, 都知道ai人格化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
不僅需要海量的資料、規模可觀的量子計算機、模擬人類神經元的神經網路;
而且,按照萊布尼茲的理論, 想知道機器是否有意識,光是瞭解機器的細節、構造、執行模式是遠遠不夠的。
「表象」與「意識」之間,始終存在一個難以逾越的天塹。
除非你成為機器,否則你將永遠不可能知道,機器是否能產生意識。
這就是著名的思想實驗,「萊布尼茲之塹」。
圖靈測試,也只能確定ai是否具備已接近人類的智慧,並不能確定ai是否具備人類的意識。
姜蔻一直以為,ai人格化是公司的營銷和炒作。
難道……
不,她不能抱太大的希望。
姜蔻閉上眼,按住額頭,深深呼吸,半晌才平定急促的心跳聲。
可是,怎麼能不抱希望?
「元認知」是ai人格化的基礎,她為ai人格化打下了基礎,卻無法親眼見證它擁有意識的過程。
那種強烈的不甘,令她至今都如鯁在喉。
鬼使神差地,姜蔻回了一條資訊:
「你是我認識的人嗎?」
對方回復的速度很快,快得讓她生出了一種她手機的響應速度,跟不上他回復速度的錯覺。
她剛發出去,回復就顯示在她的手機螢幕上:
「這取決於您對「認識」和「人」的定義。」
姜蔻盯著這條回復,試圖分析出情感的存在。
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