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狠辣,斬草除根,誅其九族的手段都能使的出來。
可是對外了,好象手段寬厚多了,如果他們能拿出一半對內的手段出來,那些邊疆胡人之禍估計就要少上很多。可惜的是,歷史從來就多少人這麼想過,反而還在為自己的軟弱找理由,把那些英雄淹沒。
第一百七十九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
“皇上,這吐番不比我大唐小多少,不管他們是不是剛剛興起,國內是否人口充足。能不打仗微臣覺得還是不打仗好,既然那吐番要尚公主,那就尚公主過去。我大唐現在百廢待興,好不容易有點起色,經不起這般折騰啊。”
當李好說到假以時日,吐蕃就會成為下一個突厥匈奴的時候,大唐的群臣再也沒有開始的輕鬆感了。開始把眼光全部集中到那份地圖上的吐蕃版圖上,看著那個疆土比大唐小不了多少的地方。
見識了吐蕃此刻疆土的強盛後,這時又有大臣提出了和親這個議題出來。在某些人的眼裡,能不打仗就儘量不要打仗。之前李好躲在最後面的時候自然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沒有吭聲,但是現在不同了。
這時候正是他發表意見的時候,這突然蹦出一個和親派出來插嘴,李好肯定不爽。其實他對這個和親這個玩意十分反感,一群大老爺們的安危全靠寄託在一個女人身上,這算什麼狗屁事情,大唐的男人還沒到死光的地步呢。
此刻有人再次跳了出來提這個話題,他立刻就大聲頂了一句上去:“荒謬!我大唐的男人還沒死光呢,什麼時候需要一個女人和親來求的和平”?
“自古以來,和親就是懦夫的表現的課,而且還是嚴重資敵的行為,堂堂大唐,天朝上國,需要和親來求和麼?必須堅決廢棄。將士守邊疆,不納歲,不和親,四方來朝這才是泱泱大國的表現。”
李好說這話的時候很有氣勢,掃了一番周圍後發現那些好戰分子紛紛一副認可的樣子,就連文臣中也有不少認可李好意見。
和親這東西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這在古代一種經常發生的現象,但是每個時段意義又不同。據史書記載,早在周襄王時期,襄王欲伐鄭,故娶狄女為王后,與戎狄兵共伐鄭。
這是歷史上較早出現的和親事件,但這次“和親”事件,是國與國之間的一種婚姻聯盟。不是兩國之間為了停止戰爭、捐棄仇怨而不得不採取的不情願的政治交易。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場和親是一場政治聯盟算不上真正的和親。這種和親在春秋戰國時期達到了鼎盛,那時諸侯國之間經常玩的就是這一套。
真正意義上的和親,卻是劉邦開了頭,但那是迫不得已。被匈奴包了餃子,差點就回不來了,後來就把公主許配過去給人家玩*弄。從此漢家天子都以和親為恥,所以才有了漢武帝的征伐匈奴。
此後漢唐直至明清,和親之舉不絕於書。儘管這些和親有的出於被迫,有的出於自願,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和親作為一種處理民族關係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統治者不斷使用。
其間的原因就在於大多數和親都會有一定成果,或可暫時推遲戰爭的爆發,或可表示對對方的友好和籠絡。客觀上又能促進和親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互動和交流,但這並不表明歷史上的一切和親都是積極的、被肯定的。
對歷史上各族統治者之間的“和親”,史學界長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持否定態度,認為和親是一種屈辱妥協、投降賣國的政策,如西漢初年的和親就是對匈奴的忍辱退讓,結果反而使匈奴更加驕橫,連年入掠。
另一種意見與此相反,認為和親是封建社會維持民族友好關係的一種最好辦法。它導致民族間的和解,加強了民族間的交流和了解。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對和親既不能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