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不同的文化闡釋一樣,中國龍就是結構、交融在
宏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的一個大謎。其奇譎怪異的形態,多維善變的神性,深邃豐富的蘊涵,從古到今,一再地吸引著海內外眾多學
者關注的目光。
不錯,龍常常被作為我們這個民族的象徵物,出現在人們目力所及的地方,建築物上刻它塑它,工藝品上鏤它繪它,影視戲曲裡
演它唱它;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三千六百個門類,九萬九千九百座名勝: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那或嬉笑,或
和悅,或怖怒的容顏,和那或盤旋,或騰躍,或奮飛的身影。
龍的狀貌也接近於完美了:聳一對鹿角,乍一雙牛耳;圓睜著或楚楚流情的兔目,或燁燁噴火的虎眼;獅鼻隆挺,驢嘴大張;馬
齒列列,獠牙赫赫;蛇軀宛轉著悠長,魚尾搖擺著活潑;鬚髯飄飄帶風,鱗鰭閃閃有光;鷲趾獰厲,鷹爪勇猛……
如此這般的形態,你在生物界裡是找不到一個活生生的完整的對應物的,只能分別在一些動物身上找到“零部件”。既然大自然
裡沒有,就只好以“神物”稱之了,那麼,這種神物是怎麼產生的呢?它的本質是什麼呢?
從本世紀初到現在,面世的有關龍的起源和本質的論著、論文已超過百餘種,觀點五花八門,莫衷一是。這裡我們不妨作一簡要
的介紹——神異動物說這是以《辭源》和《辭海》為代表的最普遍的一種觀點。前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
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後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相近的說法還有:“龍是具有很多
神性、很神秘的動物神”,“是中國古人幻想出來的動物,”(朱天順)“龍是出現於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長身、大口、大多數有角和
足的具有莫測變化的世間所沒有的神性動物,”(劉志雄、楊靜榮)
“神異動物”是以“動物神異”為基礎的,前者來源於後者,那麼,是哪些動物透過“神異”而變成“龍”了呢?這一點,《辭
源》和《辭海》沒有講清楚,學者們的探討則多種多樣。爬行動物——
衛聚賢說“龍即鱷魚”;王明達說“龍形象的基調是鱷”;祁慶福認為龍“其實就是鱷魚的最早稱呼”;王大有認為“中國最原
始的龍是灣鱷、揚子鱷”;唐蘭說龍“像蜥蜴戴角的形狀”;何新說龍“是古人眼中鱷魚和蜥蜴類動物的大共名”。徐乃湘、崔巖峋
認為“龍是以蛇為基礎的”;李埏說“龍是蛇變成的”,是古人“以蛇為藍本,依照蛇的形狀和特徵,再附加某些想象而塑造出來的
”;劉敦願認為“最早的龍就是有腳蛇,以角表示其神異性”;何星亮提出“龍的基形為蛇,而蛇類中最接近龍的是蟒蛇”,因此可
以說“龍的原形為蟒蛇”。哺乳動物——
劉城淮說“在蛇類和蜥蜴類之外,龍還有一個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那便是馬類”;他進而指出“充任龍的模特兒之一的馬,最
初不是一般的陸馬,而是河馬”,李埏認為“龍的首角是古人摹擬牛頭而塑造出來的”:”我們現在還常說‘牛鬼蛇神’,看來,龍
就是二者的結合”。孫守道等提出“龍首源於豬首”。物候參照動物——
陳綬祥認為,龍身是“扭動的蟲形”,龍角是先民“測定時間的工具——表”。“在廣大的範圍中,人們選擇不同的物候參照動
物,因此江漢流域的黿類、鱷類,黃河中上游的蟲類、蛙類、魚類,黃河中下游的鳥類、畜類等等都有可能成為較為固定的物候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