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以楚令尹的身份進入新鄭,迎娶了公孫段的女兒,一場硝煙轉瞬消失。
易水上游,南岸,趙武徜翔在一座城市的廢墟里,身後跟著一大群追隨者,有上軍將中行吳;晉國大夫程許;趙武家臣、鄭國逃亡者侯晉、樂成、羽頡;以及家臣齊策、東郭離、吳燻、隗無用等等,還有齊國派來的使者高廌,燕國使者孫政。
讓趙武徘徊的這片廢墟原來是晉國的始興地,周成王“桐葉封國”時,晉國先祖封於此,故命名為唐城(即北唐國,是晉國最早的都城)。後來晉人輾轉向南遷都,逐步南遷至現在的新田,並改國名為晉,這才有了現在的強晉。晉國南遷之後,最初這塊土地並未廢棄,曾被轉封偃氏,但本地遙處於北方,隨著代人與諸胡依次南遷,這片土地與附近的唐國舊土逆畤,一塊被廢棄了。也因此,原本被稱為唐水的大河,現在被稱為易水,因為它流經了臨易。
按照晉國與燕國的秘密協議,這片易水上游的土地,今後要劃歸燕國,連同附近被廢棄的“逆畤”。趙武這次走在唐城的廢墟里,等於與燕國進行交割。旁邊的燕臣東張西望,顯然對這片土地很滿意。此地氣候寒冷,但燕國大多數地方氣候比這裡還要寒冷;此地曾經是胡人遊牧的樂園,但現在,當地胡人首領正吐著舌頭跟在趙武身後,只要趙武稍給一個顏色,他們便衝上前去吠叫。
這片地方前通靈丘,後通博野;順水下行是臨易,實在是燕國必守之地。現代,這片土地名叫“保定”,保定保定,保護燕地安定也。
“滄海桑田啊!”趙武感慨:“誰能想到,曾經的晉國起源之地,現在變得如此荒蕪。”
如果不是春秋,晉國君臣也許不會同意割讓祖地;如果不是晉國如今君權衰微,也許晉平公會表示一下異議。但現在,面對趙武突然呈現的代國之地,晉國君臣一起對趙武的割讓行為沉默了。代國之地雖然人煙稀少,但它依然包含一個河北。以前的晉國不斷擴張,但它畢竟只是一個山西,趙武突然將等同於本國國土面積的代國當作戰利品,向國君獻俘……還特地加上一個河間,這下子,誰還有話說?
晉國現在很強大,幾乎處於國運與霸業的頂點,它獲得代國的時機不像戰國時的趙國,已陷入撐死掙扎狀態,這樣一個晉國,會比趙國更能發揮代國的糧倉作用。於是,晉國君臣都被趙武拿出的巨大餡餅砸暈了,渾不在意廢唐城與逆畤的割讓。
趙武的感慨讓中行吳有點不耐煩,世代武士出身的中行吳不擅長悲秋傷春,他惱怒的插嘴:“齊國人前進到了哪裡,燕國人準備好了嗎?”齊國使者高廌趕忙回答:“寡君已渡過黃河,目前正進入博野。寡君期待在博野與元帥匯合,一起前往臨易。”
中行吳剛才問燕國使者的話,有點洩底。什麼叫“燕國人準備好了嗎”難道燕國與晉國有勾結?燕國使者孫政(公孫政)急忙掩飾:“我燕國已有君主,寡君已遣使者靜候在臨易城,等待犒賞上國大軍。”
燕國有君主了,齊國人這是第一次知道,燕國君主什麼時候登位的,燕國人沒說。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因為詞彙量太少,所以故意把某些事實省略。“燕國何時有君?我齊國怎麼不清楚?”高廌質問。你們燕國人是我們的附庸,新君登位為什麼不通知我們?你們眼裡還有宗主的存在嗎?
孫政一翻眼睛,答:“我燕國自八十餘年前便於中國不通貢奉,這八十餘年來齊國並未干涉我燕國的君位承繼……算了,我跟你說這些幹什麼?寡君正等候在臨易,自當與貴國君主會盟。”燕國君位繼承,這是君主與君主之間的事,你一個齊國小小大夫,驚訝什麼?一邊去。
高廌可不是“小小大夫”,齊國四大家族正把持國內一切權力,而高廌則是高氏家族能說的上話的人。聽到燕國大夫小看自己,高廌冷笑著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