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賞賜與封地出產過日子的時候,而國家目前卻只見不停的支出,沒有對收益統一規劃……元帥曾把趙氏經營的很興旺,我想趙氏絕不是如此過日子的。故此,下臣期望執政能把經營趙氏的心思,多花費一湯勺在國家身上。”
趙武躬身回答:“豈敢不遵從您的命令。魯國還田的事你們先拖著,等我滅代後,我將回國勸止君上。”
女齊哼了一聲,接著說:“鄭國動亂,去年底,良宵(伯有)派子皙(駟氏)出使楚國。子暫覺得楚、鄭正在交惡,伯有這麼委派是在害自己,堅決不去。最後,竟出動家族武裝攻打伯有家族。在大家的解勸下,去年己巳日(12月7日),鄭國的世卿們在伯有家族盟誓互不傷害,事情才勉強平息。但年初,良、駟兩家終於火併。
伯有嗜酒,天天喝得爛醉。正月時,伯有上朝,再次命令子皙出使楚國,退朝後又開始狂飲。子皙帶領駟氏家族攻打良氏家族,並放火燒了良氏。當時伯有酒醉,醒來時,發現自己已經在家人的保護下被趕出了國都,只好出逃,他目前正在向許國而來。
此外,鄭國大夫樂成,此前投奔楚國,最近楚國令尹公子圍篡位,樂成再度出逃,因為聽聞侯晉(此前曾參與鄭國叛亂,失敗後逃亡)在晉國混得不錯,所以他想來投奔我國……目前他已入宋,已派遣使者來詢問我們是否收容,執政的意思那?”
“收下!”趙武的回答一貫的“有殺錯沒放過”:“先放在執政府,你們觀察一下他的能力,如果能力尚可,就安排到毗鄰燕國的地方,擔任代地領主。貴族嘛!與貴人打交道的本領屬於天生,讓他出面與燕國打交道。”
“這個……”女齊有點扭捏的把話題又兜了回來:“這個……我還要說:其實我這次來,主要是為了“魯國還田”的事,執政對此似乎漫不經心,但在我看來,“魯國還田”事件傷害了諸侯國的感情,執政若能回新田城把這事處理好,我們就能重新獲得諸侯的順從,這也是“得國”啊!而且是獲得諸侯國的心服口服。執政如今糾纏於代國,不過是得到一個小小代國,這個國家即寒冷且貧瘠,即使執政百戰得勝,又怎能比得上“得諸侯心服”這件事大吶?”
趙武嬉笑著回答:“你說得對啊!但身為臣下,我們除了拖延之外還能有什麼辦法?君上登位時,我們起過誓的,我們發誓尊重“君權神聖”。現在君上下達了命令,如果我們背棄誓言拒不執行,等於我們既不尊重君權也不尊重誓詞,那麼今後還有什麼讓人敬畏?哦,我們的盟誓還說:大毋侵小,這曾經是我們召集諸侯立下的誓詞,如今杞君程式合法,我們怎能拒絕他的申訴?所以這件事,難啊!”
稍停,趙武不等女齊反應,馬上又說:“我們似乎陷入一個悖論,我們要求“大毋侵小”,但這點卻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我們用自己做不到的標準要求諸侯,難怪我們今天會陷入兩難境地。親親友友,親愛自己的親人,與自己的朋友友好相處,這是天然的法則。魯國是我們的盟友,杞國對我們有什麼貢獻?僅僅因為杞國的女人幫我們生了一位君主,我們就要傷害自己的盟友……無論從哪方面說,都沒有道理。所以,我們既不能違背君上,也不能執行這條亂命,難啊!
說起來,大毋侵小的盟誓我參與了,我同時認為:在這個紛亂的世界,要想不墜入人吃人的境地,必須有一個制約,“大毋侵小”就是一種制約。雖然這種制約令我們自己很不舒服,但它終究是一種解決之道,如果能把這一原則堅持下來,那麼這世界雖然不會變得更好,但至少不會更差”。
女齊直起身子:“大毋侵小的盟誓,我也是盟誓人之一,我承認這條盟誓非常理想化。但……”
趙武突然一拍腦門:“我想到了,我們當初盟誓,是為了協調內部力量,共同應付楚國,我似乎記得,杞國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