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兵之目的在於全勝不在於美,故兵法之語言在於會意不在於文。
“我軍軍師兩人。本可相互牽制,互補不足。然而三姐與我一母同胞,骨肉情深,外人無法離間。若加害,必然同時進行。這次閉合堂扣留我們,便是一例。張永大人曾言,有了閉合堂便會有常執會這樣的派生產物,便會有算計軍師這樣的舉動。這是由閉合堂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這一次,僥天之倖,三姐和我被救了出來。但這樣的事情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就像治水一樣,這裡堵住了,它又會從別的地方鑽出來。為了防止將來三姐和我再次同時離開軍隊,我們必須培養參謀。
“自領兵以來,三姐與我十分才能只出兩分,就得心應手,無敵於天下了。此後的戰爭雖將涉及到天朝及契丹、突厥、奚國、高麗、日本、鐵勒等國家,相信亦無人會成為阻礙。不過如此。戰爭竟不過如此。我們的心中已經開始厭戰,開始感到戰爭沒有意思。而惟一有意思的戰爭,即三姐與我互為敵對的戰爭,又因為我們立場一致而不可能。同時,對於互為敵對的戰爭,我與三姐都有些懼怕。那麼,我們還留在軍營幹什麼?僅僅是為了建立並非我們所願的功勳麼?
“我們不歸隱,至少現在不會。我家重男輕女,回家也沒有意思。除了軍營,我們也沒處可去。但是,說不定哪天便有了恰當的去處,我們就可以歸隱了。因此,我們必須提前培養出領軍的參謀。
“三姐和我的兵法很簡單。要訣就倆字:穩妥,上午三姐已經講過了。現在我要講的是,運籌的步驟。
“在接到戰爭的任務之後,才開始運籌。孫子兵法雲:‘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這是指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閉合堂不讓打,也應該堅持進攻。這裡,乃是一處謬誤。是否應該打,要從大局出發,要進行軍事、政治、經濟等全盤考慮。回紇和龜茲我們能勝,但沒有打,只是將其儲君強行擄為人質就收兵了。對於大局的判斷,非常複雜。個人能力有限,我不能要求你們在學習兵法的同時,還要去學習大局的判斷。我只能要求你們放棄,將對於大局的判斷,完全交給張永或者皇帝、閉合堂去辦。而你們,則必須在接到戰爭的任務之後,才能用兵。
“設計之初,要想出理想的目標。要樂觀,敢想才能敢幹。但不能怪異,不能過於異想天開,不能將敵軍將士當作草包,不能設想敵人一聽到我們即將出兵的訊息就立即投降了。
“目標出來之後,我們就要想辦法實現它。我們的目標有相應的手段去實現,目標就能成立。否則,目標就得降低。
“目標和手段齊備,就成了完整的計劃。計劃能否實現,我們得站在敵人的角度,對計劃進行挑剔,尋找計劃的漏洞,然後修改我們的計劃。
“‘定開始,設目標,想手段,找漏洞。’這就是運籌的步驟。在常人眼中,通常將運籌用兵等同於實現目標的手段,認為手段高超,才能算計於人。手段拙劣,只能任人宰割。其實手段不過是運籌的一個環節而已。
“記得三姐曾向萬相公詢問過行軍之道,萬相公當時答道:應該使大隊人馬的進發在敵國探子的眼中變作小股軍隊的行動。換言之,就是指突然將大軍開到對方城下。這相當於行軍的目標。當時萬相公未能想出實現這個目標的手段。現在透過包圍龜茲、回紇兩國首都的戰役,相信大家已經知道,手段便是:要突然包圍一點,使大軍列成一個小圈,必先在小圈的外面畫上一個大圈;調動大軍分別趕赴大圈各點,然後在約定的時間,同時向中間進發,將大圈縮為小圈。此乃手段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