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外的第六代的地下電影的導演們了。
“又沒錢,又賺不到名氣,那你去幹什麼?”杜傑插嘴說道。
“我是好奇,電影到底是怎麼拍的。第一吧去片場混點實踐經驗。第二則是混個臉熟吧。也許,電影真的紅了,可以沾點光!”王啟年很灑脫的說道。
電影是非常講究實踐的,即使接受了電影學院的四年本科教育,理論基礎比草根出身要好的多,但若是沒有實踐經驗,也很難拍出電影。
而像香港電影那樣,早些年大多數的電影人士,文化水平都不高,也沒有多少的理論知識。但是,靠著在片場多年的熬實踐經驗,鍛鍊多了,熬出了經驗了,也一度鑄造了香港電影的幾十年輝煌。
當然了,北影也有一些常年在外拍戲的明星學生,但這畢竟是很少。大多數也是集中在表演班級。
比如,96級的表演班,趙薇、黃曉明等人,一天到晚跟著劇組跑,實踐經驗非常豐富之外。
其他的大多數普通學生,都非常缺乏實踐的機會。
沒有足夠的實踐機會,對於電影學院的學生而言,前途影響是非常大的。比如,演員選拔的時候要試鏡,經驗不足的新人,很難獲得導演的親睞,這樣就容易失去機會。
新銳的導演、編劇、攝影、美術出道,也同樣要有自己的代表作和資歷,這樣才容易拉到投資。
即使像賈樟柯的《小武》,拉到區區20萬的投資,也是靠著在《小山回家》在香港的一個電影節上拿獎了,新片才獲得了投資。
所以,儘快的積攢經驗和創造出一番成績,也是為了未來的前途考量。
“年子,賈師兄他們幾個,經濟條件也未必比咱們好,但在學校就自己拍電影,咱幾個,是不是也可以合作幹上一票?”郝藝分析說道,“我是美術系的,李解是表演系的,杜傑是攝影系,你則是文學系,可當個編導!這樣,一個劇組,就差不多湊出來了。”
王啟年想了想說道:“可以考慮考慮,不過,即使拍,也是小成本,畢竟,咱們又沒有那個是大牌,估計也拉不到投資。第二,有亮點,可以讓人覺得眼前一亮。第三,正能量,有鼓舞人心效果,這是為過審的需要。這三點不符合的話,還不如不做!”
眾人聞言,紛紛深以為然。
王啟年提議正能量,也是為了避免被國內廣電封殺。不少導演覺得,想要反應社會現實,但是這個度把握的好,可以被稽核部門接受。但是,度把握不好,電影不容易稽核透過,可能會被打入黑名單。
像賈樟柯那樣以類似紀錄片的方式拍寫實風格的電影,選擇觀察社會的角度又偏向邊緣人物,整體風格就容易顯得偏負能量。以至於,賈樟柯的電影一直不能在國內過審,以至於其電影乾脆放棄國內的市場,專攻海外路線。
王啟年等人,不會模仿賈樟柯,畢竟,他非常愛人民幣,不會與稽核部門關係搞的很僵……
第十七章 籌劃首部學生作品
郝藝建議合作拍攝作品,其實,和王啟年所想一拍即合。
但王啟年知道,一開始眾人既沒有錢,又沒有多少經驗,步調不能邁的太大。要按照先易後難的順序,逐步的增進大家的經驗和名氣。
要知道,93屆的賈樟柯學長等人,入學的第一學期,也不過是接了一個1000塊錢的廣告片,這種廣告片,成本和預算估計才幾百塊。
但這種預算幾百塊的廣告片,也是有商家贊助資金和器材,給予賈樟柯他們難得的鍛鍊機會。
不過,這些年的廣告片的拍攝,門檻也是越來越高了。早些年,隨便找個人拿著產品,把產品的名稱、品牌讀出來,廣告就算是ok了。如果能朗朗上口,就算是優秀了。至於創意什麼的,目前國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