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3部分

雖然包小山這麼說了,但孟子濤還是有些不放心,說:“咱們還是先小人,後君子吧,籤個協議吧。”

包小山聽孟子濤這麼一說,反而有些猶豫起來,但想到木以成舟,他都接了孟子濤的錢了,還有什麼可反對的,只能同意了下來。

簽了協議,孟子濤就使用先前鄭安志用過的辦法,準備把藏珍釉給去除。

看到還有這麼奇怪的辦法,包小山也不禁嘖嘖稱奇,接著,就全神貫注地看著大軍的操作。

等到差不多了,大軍就把香爐從鍋裡撈了出來,並用小刀把藏珍釉從瓷器的表面,取了下來,香爐的本來面目頓時顯現在了大家的面前。

只見此器,通體滿釉,釉呈青灰色,釉質溫潤,釉面佈滿開片,就好像冰裂一般,另外圈足色黑如鐵,特徵十分明顯。

包小山擦了擦自己的眼睛,呆愣了片刻,張口結舌地說:“這……這是哥窯?!”

孟子濤並不理他,三兩步就走到了大軍面前,拿起香爐,就仔細看了起來。

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一直以來都是眾多藏家爭相收藏的物件,隨然而,由於缺乏同代文獻,且後代文獻常是一鱗半爪,零零碎碎,有的還互相矛盾。因此,哥窯的本來面目還是十分神秘。

當然,孟子濤暫時並沒有追根究底的想法,他只是按照現專家學者總結的經驗,來判斷手中的香爐到底是不是哥窯。

首先,哥窯釉屬無光釉,釉面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此香爐就是如此表現,其色澤恬美自然,柔和純凈,釉面與胎體緊密貼合,外觀大器端正,充分顯示古人高超設計與燒製精工技巧。

其次,哥窯最顯著的特點,就要數“金絲鐵線”了,這個特點是指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

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數九寒冬,冰凍三尺,如果使用工具砸向冰面,有時就會出現許多炸裂開的白色紋路,這種紋路人們稱之為冰裂紋。

此香爐就是這樣,釉面看上去似透明的冰,開片則有如梅花片片,層層疊疊,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這正是冰裂紋的表現,屬於哥窯釉面開片之中的上品。

看到這,孟子濤已經基本確定,這就是真正的哥窯了,而且還是哥窯之中的上品,品相也堪稱完美,堪稱瑰寶。

雖然已經有了準確的判斷,但想到哥窯的種種特點,孟子濤還是拿出放大鏡,觀察“攢珠聚球”這個現象。

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攢珠聚球”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未完待續。)

ps: 感謝“萬能貓”“liusq”投的月票!

第兩百零三章 有隱情?

所謂“攢珠聚球”,其中的“攢珠”指的是哥窯器中的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

另外,真正哥窯的釉內氣泡還有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

聚球式的氣泡比攢珠的氣泡數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像一個很厚的環。

眼前這一件哥窯魚耳爐,就呈現出了這個令人驚歎的現象,而且“攢珠聚球”很自然,沒有仿器那種生硬的感覺,讓孟子濤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