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段史實,從春秋戰國時起,便諸家說法不一。孟子甚至根本予以否定。伊尹本人是不是廚子,這已經搞不清楚了。但在上古,宰相出身於廚師,或廚師當了宰相,則完全可能。什麼是&ldo;宰相&rdo;?宰,就是宰殺犧牲、分割胙肉;相,就是贊禮司儀、陪伺招待。一個&ldo;紅案師傅&rdo;,一個&ldo;陪酒先生&rdo;,合起來便是宰相。當然,他們宰的是祭祀犧牲,相的是王公大臣,所以非由高階知識分子擔任不可。其實,宰牲相君是大學問,連孔子都說行軍打仗的事他一點也不懂,廚房裡的學問倒多少通曉一點,可見宰和相都是&ldo;高階職稱&rdo;,同時也是廚子。由這樣的人領導的政府,能不是&ldo;廚房內閣&rdo;嗎?他們開起御前會議來,能不滿嘴都是&ldo;滋味如何&rdo;嗎?
廚房內閣
內閣設在廚房裡,派個廚師當宰相,實在太有&ldo;中國特色&rdo;了。
這也不奇怪。因為君以國為家,則家務即是國務;民以食為天,則治民即是治餚。更何況,政治生活中的宴會又是何其多啊!祭祀天神地祗祖宗人鬼要吃,接待外賓簽訂盟約要吃,酬勞臣下討論國是要吃,召集元老們開政治協商會議也要吃。身為&ldo;國務總理&rdo;的宰相,怎麼能對廚房裡的事一無所知呢?
其實,既然是&ldo;民以食為天&rdo;,那麼,治理國家,也就無妨廣義地看作是分配食物。所以陳平分割肉食&ldo;甚均&rdo;,便證明瞭他確有能力成為&ldo;天下之宰&rdo;。所謂分配食物,又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數量的多寡,二是品質的優劣,三是飲食的先後。總的原則,是地位越高,就吃得越多、越好、越早;地位越低,就吃得越少、越差、越晚。比如菜盤子(上古時叫&ldo;豆&rdo;),就不能一樣多。天子二十六豆,公十六,侯十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這就叫&ldo;均&rdo;。如果你認為&ldo;均&rdo;是大家都一樣,那就大錯特錯了。
看來,分配食物,也絕非一件容易的事。為了防止忙中出亂、亂中出錯,就必須在酒會開始以前,事先安排好&ldo;席位&rdo;。席位,就是每個人在餐廳裡坐的位子。古人席地而坐,所以叫&ldo;席位&rdo;。&ldo;席位&rdo;其實也就是&ldo;地位&rdo;,‐‐席地而坐之位。所以&ldo;席位&rdo;要根據&ldo;地位&rdo;來安排。首腦人物、中心人物、顯赫人物的席位設在正中,叫&ldo;主席&rdo;(主人或主賓之席);其餘參加者的席位,又依照一定的等級秩序,分列於兩邊,叫&ldo;列席&rdo;。什麼人&ldo;主席&rdo;,什麼人只能&ldo;列席&rdo;,都有一定之規。這些規矩,就叫&ldo;禮&rdo;。孔子是禮學家,自然懂得這一套,所以自稱通曉&ldo;俎豆之事&rdo;,因為這套規矩原本就是吃飯吃出來的。
除席位外,酒具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所謂酒具,主要是尊與爵。尊是酒罐,爵是酒杯。酒會上,尊放在地位最高者面前,於是由&ldo;尊&rdo;(酒罐)而&ldo;尊&rdo;(尊貴)。至於爵,當然是人手一隻。但爵有質地好壞之分,便用以區分貴賤。比如卿用玉爵,大夫用瑤爵,士和其他低階官吏用散爵。這樣,爵與位就一致了,合稱&ldo;爵位&rdo;,用以區分貴族的等級。一隻酒杯就有這麼多的名堂,這麼多講究,那&ldo;俎豆之事&rdo;豈是小看得的?
一個盛大的宴會,當然不會只有酒而沒有肉。酒盛在尊裡,肉煮在鼎中。鼎是一種青銅炊具,圓形三足兩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