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讓折蘭部族,都感到畏懼和尊敬。
譬如夏侯嬰、灌嬰、周勃還有魏尚。
於是,他抬起手,將馬刀回鞘,下令道:“勇士們,聽本王號令,整軍接陣,佔據高地!”
於是。所有的折蘭騎兵,開始前進。
在前進的過程中。他們用無比熟練的騎術與彼此間親密無比的默契,在行進過程中,就完成了列陣。
所有的騎兵,以五百人一部,結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密集陣型。
這是草原上通用的騎兵衝鋒交戰陣型。
彼此採用一個密集的類似圓錐型的陣型。
這樣,當衝鋒開始時。整個騎兵方陣的氣勢和衝鋒的威懾力,就會在敵人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很少有人,能在這樣的衝鋒中,還能維持冷靜的心態。
膽小的敵人,甚至可能被直接嚇軟。癱瘓。
當然,這還不是重點。
重點是,這些小陣之間,緊密連線,形成了一個在戰場上的橢圓形的大陣。
外圍是六個奴隸戰團,中間是以折蘭本部的騎兵為主的戰團,而在核心地帶,作為箭頭的那些有甲的騎兵,則團結在折蘭王的大纛左右。
這樣的陣型,在行軍過程中,不怕來自任何方向的敵人,也能防禦來自任何方向的攻擊。
並且可以靈活調整,將中軍的箭頭對準自己的敵人。
有利於大軍的攻擊和防禦。
這些折蘭騎兵,極有紀律性和組織性的維持了這樣的一個陣型。
一聲不吭的默默前進。
然後,他們在前進了大約五里後,停了下來。
因為,他們已經佔據了一個高地。
說是高地,但其實是一個平原上的突出山丘地區。
山丘並不高,撐死了也就十幾米。
折蘭的騎兵,卻可以因此居高臨下,等待對面的漢軍接近。
“嗚!”蒼涼的號角聲,響徹天地。
折蘭人開始散開。
他們以這些山丘為中心,將整條戰線,拉成了一個東西長達五里,南北寬約兩三里的軍陣。
看上去可能很稀疏。
但,其實一點都不稀疏。
因為騎兵的速度很快。
敵人若要進攻,就要面對從四面八方而來的攻擊。
而且,他們依舊是一個橢圓形的大陣。
每一個戰團之間的距離,都不遠,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快速的彼此呼應和支援。
遊牧部族雖然愚昧,沒有文化。
但打仗這種事情,在冷兵器時代,更多的還是以經驗和直覺為主。
而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從小就開始騎在羊背上訓練了。
長大一些就會跟隨大人,外出打獵,再大一些就會開始從軍出戰,在漫長的生命旅程中,他們的生活,就是一篇跟他人跟自然跟敵人搏鬥的詩篇。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他們並不需要學習什麼文化,自然而然就知道,對付自己的敵人,應該怎麼做。
也很清楚,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應該用什麼樣的應對方法。
折蘭王在一個較高的山丘上,立起自己的大纛。
然後,他策馬遠眺。
遠方的漢軍,自然也早就發現了他們。
同樣的開始列陣了。
一陣陣激揚的戰鼓聲隆隆傳來,一面面的令旗揮舞。
遠方的漢軍,用著讓人驚訝的熟練騎術和嚴密的組織與紀律,在對面的平原上,擺開了一個讓折蘭王聞所未聞的大陣。(未完待續。)
第八百一十一節 王牌對王牌(2)
義縱騎著馬,遠遠的看著自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