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是1732年春末。戶部貿易司員聽到這個要求,有些左右為難。霍崇倒是很贊成。
倭國資源貧乏,便是有本國的鐵礦與煤礦,依舊是優質鐵礦進口國。所以這個要求不僅不過份,反倒順理成章。
貿易司的傢伙們卻抱怨道:“都督,咱們自己都不夠,哪裡有那麼多鐵礦給倭國。”
“不不不。我覺得不用考慮大量給倭國出口鐵礦,我們直接出售生鐵與熟鐵就好了。畢竟倭國不是要搞冶鐵行業,而是要搞金屬加工。”霍崇建議道。
畢竟是接受過培訓的,貿易司對於冶鐵與金屬加工還能分得清楚。聽聞這兩個名詞,他們就恍然大悟。於是有人詢問起讓倭國人心心念唸的‘南蠻鐵’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霍崇這邊先解釋了一下‘倭寇’到底是怎麼回事,大明的確自己都缺乏優質鐵礦,而倭寇入侵的事情也導致了大明更不願意向倭國出口鐵礦等冶金材料。
想想就知道,倭國得到優質鐵礦,豈不是能夠生產更多厲害的倭刀麼?
而且眾人還會有一個普遍誤解,都認為倭國的倭刀之所以好,是因為倭國本國就有極為優質的鐵礦。其實根本不是這樣。
貿易司的傢伙們聽到這裡,各個遲疑。霍崇知道這幫人並不容易解除誤解,稍等一陣才繼續講了下去。
在製作工藝上,武士刀確實是以一種類似十年磨一劍的態度去打造的,不過耗時沒有那麼長而已,但對空氣中的溼度、灰塵、礦石及爐火溫度的要求極高。真正的日本古刀是三層夾鋼所制,而且不是完全的熟鐵。火候也很關鍵,早了生鐵,晚了太軟,並非是很多人以為的百鍊成鋼,而是要鍛造到介於兩者之間的硬度。
武士刀的打造有許多階段,真正的工藝是用三種不同的鋼材合成一把刀,刀背、刀刃和刀身用的是不同材質的金屬,然後用嵌土契合,其複雜程度難以想象。
然而工藝再精湛,技藝再不得了,材料才是決定倭刀好壞的根本。
16世紀中葉,也就是倭國戰國時代,倭國的冶金業開始使用進口礦石,這些礦石多為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所販,通稱為南蠻鐵。
實際上,這票紅毛子也在賺倭國人的錢,倭國人總以為這些鐵錠都是從西方來的,但實際上卻是印度的烏茲鋼和馬來鐵。這些鋼材,曾是世界第一快刃大馬士革刀的原料。
但在這之前呢,倭國採用的是本土出產的純淨磁鐵礦。到16世紀的時候改用熔爐,追求產量上的提高。直到南蠻鐵進入之後,倭國立刻就選擇了更優質的鐵,而輕鬆放棄了本國的傳統。
在最後,霍崇按照自己所知的做了個總結,“倭國人傳承的是鑄刀技術,至於材料什麼的,反倒是什麼好就用什麼。並不會格外的堅持非得用某種材料不可。當然了,有一部分比好要更好,你們覺得是什麼?”
面對這麼一個提問,貿易司的同志們想了片刻,已經有人答道:“就是又便宜又好,價效比高麼?”
霍崇歡喜的連連點頭,價效比這個概念能夠開始深入人心,的確是非常重要的進步呢。
可沒過幾天,商務司這邊很快就跑來找霍崇告狀,說工部的冶金廳這邊拒絕出口。
商務司剛告完狀,冶金廳就跑來反告商務司瞎搞。廳長見到霍崇,“老師,商務司那幫人都說的是什麼!咱們這邊沒有礦石出口,難道要咱們出口鋼材和熟鐵麼?”
“不行麼?”霍崇覺得自己的學生有著反應過度。
如果說商務司這票人是培訓,工部這票人可就是真學生。霍崇是花費了極大心思在現代科學教育上,至少工部冶金廳都是真正有現代化學、物理、數學認知的傢伙們。
看得出,工部這票人也完全認同這樣的師承,“老師,你上次要我們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