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對原書引文錯誤及脫漏之處,一一加以補正。經過改編,全書的形式比較整齊劃一,內容嚴謹充實,取材也較豐富,減少了矛盾重複之處,可視為一部新書。凡是原書保留下來的舊條文,開頭皆注有“原”字,新增內容則開頭處用“增”字標明,很易區別。玄燁本人所寫詩賦,則以“御製詩”標明,歸集在諸條集藻項下。
見王思宇得意的顯擺見識,學生們有的嘖嘖稱奇,有些則是不以為然。先生也是老教書,見過的學生非常多。這等顯擺的沒少見。若是以前,大概就會敲打一下恃才自傲的王思宇。可華夏朝廷的課程本就是一個很雜的東西。裡面包括數學、物理、化學、植物、動物等好多學科內容。
最後先生只是嘆道:“你等多學多得,是好事。不過卻也得涵養心性。”
讀書人都知道這個說法,紛紛表示‘知道了’。
杭州自古以來就被譽為“東南形勝,三吳都會”。在清代,這裡既是“不可無重兵駐防以資彈壓”的“江海重地”,又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關鍵點和天下財賦的重要來源地,因此成為清朝最先派駐八旗駐防的城市之一。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在杭州城的清泰、望江、候潮三門一帶修築兵壘,這是八旗駐防杭州的開始。後來,因八旗駐防固山額真(八旗官名)所統帥的旗兵與漢民之間矛盾重重,清廷遂於順治七年(1650)選擇杭州城西隅之地修建滿城供旗兵駐防之用,以使二者保持一定的距離。工程於當年竣工,次年八旗駐防官兵進駐滿城。順治十六年(1659),清廷又對杭州滿城進行了擴建。
眾人到了杭州滿城外,雖然好多次從外面見到杭州滿城,還是不得不為這裡的滿城小小感嘆一下。
在西子湖畔有這麼一座城市,與杭州溫軟的風格是大大不同。偏偏這裡又是商鋪眾多,店家林立。人們來來往往,而軍隊計程車兵進出間三人成列,兩人成排。軍民之間互不相擾,又是非常和諧的樣子。
老師講述了一下這裡的風情。滿城中主要居住的是駐防杭州的八旗官兵及其親屬家眷。八旗士兵是專職軍人,全家由國家供養。駐防旗人生下來就有口糧可領,按照自己的職任領取規定的餉銀、俸米,未在軍中效力的老弱婦幼也可以得到規定的口糧。與此同時,清廷明令禁止旗人從事農工商業。因此,滿城對外界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必須與外界發生經濟來往以補充生活所需。但在駐防初期,城內沒有任何商業,所需日常用品只能去杭州城裡或民間貨郎處購買。後來,滿城逐漸發展成為商賈聚集之地。進入城中進行貿易或從事傭工的百姓越來越多,各種酒店、商鋪也隨之出現。
說話間,又見有人從滿城裡挑出了不少蔬菜,到杭州城內去販賣。青青實在是好奇,就詢問滿城裡面怎麼就有這麼多蔬菜產出麼。
教書先生也覺得很是不解。哪怕是兩年過去,見的多了,也是很不解。只能解釋道:“大概山東人就喜歡種菜吧。”
這個說法雖然充滿了地域偏見,卻意外的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同。不過這些人若是知道這傳統其實是來自於另一個時空,大概會更加驚訝吧。
霍崇見過的戰無不勝的軍隊只有解放軍,自然是要儘可能的學習。
對於那種偉大軍隊而言,種菜的傳統由來已久。那年,敵人發動大規模掃蕩,並調集軍隊包圍陝甘寧邊區,實行嚴密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僅有140萬群眾,幾萬幹部、戰士和學生的吃穿用,如何擔負得起?正如毛澤東說的那樣“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面對日益困難的經濟形勢,毛澤東在延安發動了大生產運動:他率先垂範,在楊家嶺的辦公樓下親手開闢了一片荒地,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