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亂竄的散兵。一旦部隊徹底跑散,便是沒有敵軍追趕,沒有十天半個月根本別想收攏。
殘酷的突圍戰隨即在清軍與華夏軍之間爆發。
在華夏軍看來,一隊衣甲鮮明的清軍率先衝了過來。那衣服挺熟悉,華夏軍早期給部隊裝備的就是從八旗那邊繳獲的棉甲。經過捶打的棉花上釘上銅釘,面對弓箭以及早期火繩槍,有相當不錯的防護力。所以當華夏軍能夠展開大規模野戰之時,第一排的部隊就穿這個。
不過時代早就變了。華夏軍此時的軍服用了不少皮革兜子,皮革兜子裡面插上鋼板,被稱為‘防禦背心’。因為皮革兜子呈現出一種馬甲的模樣,在山東與河南,這玩意也叫背心。
眼見敵人來的是八旗精銳,啥也不用說了,火槍招呼。這票精銳沒過多久就被打的不剩幾個。
然而精銳的作用未必僅僅是完成最艱難的行動,有這支精銳清軍帶頭,清軍們形成了一股突圍的佇列。便是打掉了這幫在最前面的清軍,後面的依舊向前衝鋒。更不用說,這幫清軍精銳們果然是精銳,便是死了,也是死在衝鋒的道路上。
後面的清軍呼喊著,咒罵著,如同脫韁野馬,分成好幾路衝擊著華夏軍佔據的塹壕。甚至用手榴彈也只能稍微阻攔一下清軍的進攻勢頭。
就在此時,華夏軍陣列突然讓開,露出了剛推上來的大炮。在這麼一個幾十米的距離,大炮根本不用射擊諸元。只要利用早就準備好的卡座卡位,把炮口水平向前就好。
華夏軍的野戰部隊早就變了裝備,炮兵部隊統一配備十斤炮。之後十斤炮又改成了標準的120毫米口徑的鑄炮標準。
直徑120毫米,也就是12厘米的炮彈呼嘯而出,最前排不管是人和盔甲,直接打穿,接連打穿好幾個人,甚至是打穿十個人之後,最後的倒黴鬼雖然沒有被打穿,卻因為身體吸收了所有的動能,中彈的位置直接炸裂開來。
清軍的突圍部隊中真的是血肉橫飛。每一發炮彈經過,整排的清軍被直接放倒。
華夏軍根本不用瞄準,單純的開炮。射速到了一分鐘五法的水平。最初推上來了五門炮,很快後續的炮兵營三十六門炮推上來了二十一門。甚至不等清軍士氣衰竭,三分鐘內,二十一門炮就打出去三百多發炮彈。加上之前先到位的火炮打出去的差不多同樣數量的炮彈將清軍突圍的部隊打的屍橫遍地。
數千曾經鮮活的生命倒在華夏軍面前。鮮血,殘肢碎塊,被打穿的人體,還有爆炸的人體組成了一片屍體鋪滿的修羅場。
華夏軍最初沸騰的戰意都被這修羅場嚇的消散無蹤,至於靠後的清軍們已經慘叫著往回逃,連再扭頭看一眼這屍山血海的場面都不敢。
也就在此時,華夏軍南北兩路也已經發動了猛攻。就在主力部隊壓上的同時,在清軍中心營壘內的華夏軍分兩路殺出,從清軍背後開始猛攻。
如果華夏軍的官兵在排槍射擊的時候陷入了一種單純服從命令的無意識狀態,清軍比華夏軍更糟糕。起碼華夏軍內部還有官兵平等,起碼霍崇一直努力透過各種辦法建設部隊內的民主氣氛。尤其是禮部建立之後,充滿正能量的人員被選出來,成為引領華夏軍風氣,凝聚華夏軍軍魂的核心。
在絕對等級制度下的清軍,清軍士兵們只有奉命行事一條規矩。軍官讓幹啥就幹啥,別說隨機應變,哪怕是稍微不聽話,甚至只要被軍官看著不順眼,就要遭到嚴懲。
所以吳師長與李洪團長衝殺出來的時候抱著逼死的決心,然而正面清軍被打崩之後,露出來就是背向華夏軍的清軍,那幫清軍們完全是木偶般聽從軍令作戰。
直到被從背後一排排打倒,清軍扭過來頭,也只是嚇得跳著腳喊:“賊人從後來來啦,卻沒有低階軍官立刻組織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