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出自清代曹雪芹《紅樓夢》。意為:人們都知道神仙生活得美好,卻依然貪戀世間的功名利祿。
【穩當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當話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平實穩妥的話語,實在是既沒有吸引力也無法令人感到驚奇的言語了,因此,喜歡聽這類話的人是少之又少的;知足常樂、安分守己的人,沒有不切實際的奢求,所以他們活得很快樂,然而,只可惜這類人在我們生活中卻並不多見。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薩;能脫身牢籠處,便是大英雄】 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肯盡心盡力救助陷於苦難中的人,便如同活菩薩在世;能不受世俗人性的束縛,超然於俗務之外的人,便可以稱得上是傑出的人。
【愁煩中具瀟灑襟懷,滿抱皆春風和氣;闇昧處見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在憂愁與苦悶中能具備瀟灑大度的胸襟,心情才會如徐徐春風般一團和氣;在昏暗不明的環境裡要有開朗博大的胸懷,心境才會如青天白日般明亮。
【胸藏丘壑,城市不異山林;興寄煙霞,閻浮有如蓬島】 出自清代張潮《幽夢影》。意為:胸中藏有千丘溝壑,則生活在城市和山林裡就沒有什麼區別;興趣寄託在煙霞雲霧之中,則生活在塵世中就如身處在蓬萊仙島一樣。
治家嚴謹
【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出自《荀子·勸學》。意為:人剛一生下來時,哭聲都是一樣,但長大後習俗卻有了不同,這是受了不同教育的緣故。
【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 出自《左傳·隱公三年》。意為:疼愛子女,就要用高尚的道義來教育他,而不要讓他接納邪惡的東西。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出自《戰國策·趙策》。意為: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就要為他們做長遠的打算。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出自《孟子·離婁上》。意為:不使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第一章 國學精粹(14)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出自《尚書·大禹謨》。意為:報效國家,要能夠勤勞;主持家政,要能夠節儉。
【萬鍾一品不足論,時來出乎蘇元元】 出自南宋陸游《五更讀書示子》。意為:高官厚祿並不足念,重要的是有了機會要接濟蒼生,為民造福。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 〓出自元代關漢卿《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意為:兒孫們自有自己的生活和福氣,不要再費盡心思為他們的將來勞心傷神了。
【種田不熟不如荒,養兒不肖不如無】 出自明代馮夢龍《醒世恆言》。意為:辛苦種田,如果沒有成熟收穫,倒不如讓它荒廢好了;養個兒子,如果不肯學好,還不如干脆不養。
【一家之中,要看得尊長尊,則家治。若看得尊長不尊,如何齊他?得其要在尊長自修】 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一個家庭中,若把尊長看得很尊貴,則這個家庭就會治理得很好。而若把尊長看得不尊貴,則將會如何對待其他人呢?尊長要想被別人尊敬,最關鍵的一點是要加強自身的修養。
【人子之事親也,事心為上,事身次之,最下事身而不恤其心,又其下事之以文而不恤其身】 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意為:子女對待父母,最主要的是要讓他們心情愉快,其次才是關心他們的身體,倘若只關心他們的身體而不關心他們心情是否愉快,就顯得更差一些,而最差的則是隻保持表面上的禮節而連他們的身體都漠不關心。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