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3頁

我們先不說服裝的問題,就單單說這個帽子,現在的帽子就是帽子。現在的帽子除了實際功能外,就是美觀的作用,不會再有其他的說法。而古代不同,從一頂帽子上就能看得出你是哪裡人,你的年齡是多少,家裡有什麼人,你的地位是高是低,你是文人還是武將,你是當官的還是平民百姓。

最早的帽子不叫帽子,而是叫&ldo;頭衣&rdo;。在我國古代,人們把系在頭上的裝飾物稱為&ldo;頭衣&rdo;,主要有:冠、冕、弁、幘四種,其中&ldo;冠&rdo;是專門供貴族戴的帽子,漢代的時候,冠的種類非常多。古人會在男子二十舉行&ldo;加冠禮&rdo;,女子在十五歲舉行&ldo;行箆&rdo;或者是&ldo;行笄(笈)&rdo;。這樣就表示成年了,所以男子一般在20歲左右叫&ldo;弱冠&rdo;等等。

起初,發冠是套在束起的髮髻上的一個罩子,人們戴發冠只是為了美觀的需要,樣式也沒有什麼具體的規定。大約在商朝,開始出現冠服制度。到了漢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透過冠帽就可以區分出一個人的身份和等級。

大約在商朝,開始出現禮冠制度。到了漢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透過冠帽就可以區分出一個人的身份和等級。漢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長冠、進賢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場合所戴冠帽有嚴格規定,帝王在參加祭祀大典的時候要戴冕冠;在朝會和宴會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長冠是參加祭祀時官員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級武職人員在朝會時所戴的禮冠;進賢冠專門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咱們看老版的《三國演義》的時候看到,唐國強演的諸葛亮一開始出來的時候一襲白衣,仙風道骨。頭髮是用一根青白色布條綁著,那個叫做逍遙巾也叫荷葉巾,是身上沒有功名的人帶的。不過到了後世,因為這種逍遙巾是諸葛亮未出茅廬前所帶,邊傳這是諸葛亮所創造的的,所以也叫諸葛巾,被一些不去做官高人隱士還有一些沽名釣譽的人帶著。

等諸葛亮做了劉備的軍事,被劉備封為軍師將軍的時候,又換了一種。這種帽子稍微向後傾,上面豎著有一些波浪一樣的突起,這種叫做進賢冠,但是諸葛亮帶的這種進賢冠和帝王帶的那種通天冠很像。其實最常見的進賢冠也是《三國演義》中的那些謀士上朝時帶的那種兩邊有紗巾的,頭頂上是有一個部位像是橋樑的那種帽子。

在唐朝的時候禮冠制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高祖李淵(公元618年至636年)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頒布新律令,即著名的&ldo;武德令&rdo;,其中包括服裝的律令,計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婦之服六。

唐朝時期群臣的光帽子就有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進賢冠、遠遊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側注冠)、委貌冠(與皮弁同制)、卻非冠、平巾幘、黑介幘、介幘、平巾綠幘,一共有19種之多。

然後我舉起手中的這個武冠又繼續解釋。武冠,即&ldo;武弁&rdo;。古代武官之冠,亦稱武弁大冠、繁冠。漢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名趙惠文冠。或加插雙鶡尾,豎左右。稱&ldo;鶡冠&rdo;。相傳乃戰國趙武靈王效胡服時始用。秦漢因襲不變,乃作武士之冠。尤其是在西漢時期,只要有軍功的人,都可以帶著種武冠。

《古禽經》:&ldo;鶡冠,武士服之,象其勇也。&rdo;鶡性好鬥,至死不卻,武士冠插鶡毛,以示英勇。《後漢書?輿服志下》&ldo;(武冠)加雙鶡尾,豎左右,為鶡冠雲。&rdo; 鶡冠具體形狀,大抵與河南洛陽金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