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便如此,他們之間的相似處似乎也僅此而已。假如我們認定《三國志。劉封傳》中記載完全準確的話,那麼劉封便決計不可能為劉備在《魏略》中那失散到漢中的兒子。
可遺憾的是,我們是在從一段殘缺的歷史中探求真相,所以只能加入些‘臆測’來補足被塵封的歷史。出於無奈,我們必然要先視《三國志》中某些記載為可以動搖的,然後才能去論述、印證、批駁它。
關於劉封其人經歷,《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描述出入也很大,愚以為恐怕羅貫中也從中覺察出些蹊蹺才做了修改。比如《三國演義》裡,劉封屬於隨劉備第一批入川的武將;但在《三國志》中,他卻是和諸葛亮一起的第二批隊一員。那麼,我們假設一下,有沒有可能他是第三批隊?
可能第三批隊的說法瞧起來十分可笑,但對於同樣可笑記載的疑問卻出自《馬超傳》的裴松之注中“且備之入蜀,留關羽鎮荊州,羽未嘗在益土也。故羽聞馬超歸降,以書問諸葛亮“超人才可誰比類”,不得如書所云”,這段是裴松之對於關羽為何能那麼快就得知馬超歸降,還要和他比武事件的質疑。
試想當時社會訊息封閉,資訊不通,尤其是益州山路崎嶇與荊州間來往不便。連後來呂蒙襲取荊州那麼大的動靜,蜀漢都後知後覺,乃至葬送了關羽小命,怎麼收馬超關羽就能突然知道,怎麼關羽與諸葛亮間書信往來又那麼神速?所以裴松之解釋為“不得如書所云”,認為這一段是誤傳的。
但事實上,有沒有另一種可能?
那就是劉備在攻取益州的漫長過程中,曾在馬超投降,局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回到荊州調兵遣將,為準備一舉拿下益州全境做最後的*部署呢?
如果這樣,那麼馬超歸降這段訊息就是劉備帶回去的,而《三國志》中那段記載便解釋得通了。
而事實上,這也是絕對有可能的。
其實劉備攻取劉璋,遠沒有演義中那麼容易,而是相持了很長一段時間(公元211…公元214年,足足打了3年);他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親自回到荊州組織兵力,進行對劉璋勢力的最後決戰。假若我們在此稍微更改一下魚豢在《魏略》中所記錄的劉備父子相見地點,把簡雍帶回‘劉禪’的地點調到荊州,則此‘劉禪’的履歷和劉封就又能有三四成的相似。當然,這也完全只是一種朦朧的甚至不分青紅的臆測,畢竟時間上還有出入。但說到底,這是由於蜀國史料極度匱乏造成的。 而無論簡雍帶回的‘劉禪’究竟是不是劉封,他的迴歸對蜀國來說,都意味著一場暗地裡醞釀的政治風暴即將到來。只要這個人回來了。無論他自己主觀有意與否,奪嫡的爭鬥勢必無法避免。
可是,這場爭鬥終究沒有在任何史書中出現過。對於蜀漢官方來說,是因為皇長子‘劉禪’根本沒有‘丟失過’,當然也無所謂‘奪嫡之爭’。而對於劉封或另有其人的那個‘劉禪’來說,是由於他死掉了。
單就劉封來說,此人某種程度上很不講組織原則,甚至有點小心眼;他身上有一種跟劉備相同的狂傲,卻沒有劉備那股凝聚力。
比如他不肯發兵營救已然必死的關羽,雖然客觀上儲存了上庸兵力,卻無形中將劉備的嫡系舊將得罪了個痛快。按理說他應該籠絡新進勢力才行,但他又不理會孟達等支援他的將領意見(請注意,孟達也是扶風人,如果真如《魏略》所說,那就能解釋為什麼劉封與孟達在開始時那麼親近了),由此間接得罪了益州本地土著,把本來能歸屬到自己一方的將領也推了出去。試想此人若只如《三國演義》裡那種‘義子’身份來參與奪嫡,勢必沒有任何一股勢力會支援他,不只因為他得罪的人多,而是因為他根本不是劉備親子,壓根就沒有當皇帝的資格。
所以後來孟達叛逃時,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