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去了?應思遠有的只是儒家奉儒守官的精神,就是要用道統來支援正統,自己不敢想做皇帝,也不讓別人來想做皇帝。應思遠和我周家的人物也沒有兩樣的。
應思遠給皇帝建議請兵勤王,臨淮太守蘇俊等人勒兵來到建康,後來蘇俊叛亂,實際上是王敦兵變的一個後遺症。而應思遠就是直接建議並積極搞軍隊勤王的,凡是他應思遠喜歡的軍隊他就想招來勤王並保證他應思遠的政治地位。王敦一夥終於被除名,王導升職做高官,而應思遠也做了江州刺史,看來王導與應思遠的關係是很好的,應思遠先是在荊州江陵以南的南平郡任職,和琅琊王家的王澄關係就很深,後來和王敦又打交道多少年,這時候又和王導拉上關係。
廣州一帶剿匪數年的陶侃終於回到荊州來了,當年陶侃要去廣州,王敦反對並想殺陶侃,而王敦與應思遠等荊州江陵的人物爭奪權力的時候,則希望陶侃早點回來,畢竟王敦認為他比較熟悉陶侃,而周訪雖然已死,周家長子周撫又比較聽話。另外,梁州刺史甘卓是更加的聽話,所以王敦希望陶侃回來。陶侃終於給朝廷批文可以做荊州刺史,可是甘卓和周撫卻不樂意了,他們二人都想做荊州刺史,只是不好意思公開來說,要公開來說,當年一幫子聚在一起剿匪的弟兄還不都要炸開了鍋。甘卓與應思遠想搞好關係,透過應思遠得到江陵人士的支援而得到荊州刺史的位置,但是應思遠和王敦有矛盾,應思遠打算到朝廷裡去甘卓是支援的,而甘卓的心思仍然落空,甘卓心裡恨上了王敦,認為這是王敦從中作梗。陶侃一直關注著江干的動靜,雖然他人在廣州一帶,可是他心裡洞若觀火,知道如果貿然回來上任,就是會被王敦或者別人利用,他必須等到各方面的反應都對他有利,這才施施然地來到了荊州,那已經是王敦生病的時候了,他不用為王敦兵變的事情而表態,總算也是在王敦沒有生病之前躲過了一場政治風波,至少他本人沒有被殺頭,不像甘卓,甘卓就等於是陶侃的一個替死鬼。
但是,陶侃年紀也大了,他和應思遠兩人一在江州一在荊州,兩人的所在正好換了一個地方,本來是江州人士的到了荊州,本來算是半個或者就是一個荊州人士的應思遠,則到了江州。陶侃雖然躲過王敦的兵變,但是他沒有躲過蘇俊叛亂,蘇俊沒有殺掉陶侃,但是殺掉了陶侃的兒子,給了陶侃一個沉重的打擊。
那還是後來幾年的事情,325年陶侃上表朝廷,讓周光免去零陵太守的職務正式做尋陽太守,而寧州刺史的官職,則由朝廷批覆下來,讓杜弘一夥出身的尹奉上任。至於寧州方面的事務,則讓周光已經提前移交給了尹奉。雖然周光沒有上任寧州刺史,而是回去只是做個太守,但是這年頭名分比不上實際來得只要,寧州刺史有名無實而尋陽太守則真金白銀。江州重鎮,水路驛站,乃是周家發家的地方,陶侃同樣十分重視這個職務的,別人做了陶家周家兩家都會很不舒服。
對於東晉來說,應該從王敦死後開始不久,朝廷就走上正軌了,這時候蘇俊的叛亂也被打下去了,應思遠、陶侃這等名將老了,不能管事並且數年中先後死去,朝廷裡則是在他倆死去之前數年又換了新皇帝。
晉明帝司馬昭在位不到四年去世,太子司馬衍即位,號為晉成帝,這是326年,前趙與後趙正在中原準備決戰,對於東晉朝廷無暇多顧。東晉朝廷得以生息,我周家,就是在這一段時間裡發家有備,不斷認識新的朋友,不斷尋找到新的合作者。
琅琊王家的王導為首,比較開明,他們做朝廷大臣,卻被?的人士嫉妒,王導只好下臺,而接替王導領導朝政的大臣,換上了一家姓庾的人物,庾家是皇帝外親,不管誰是皇族外親,只要做得不好,他們就被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