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截擊距離本陣地100—150公里以內、25000米以下的遠端高空目標;“愛國者”導彈主要負責截擊距陣地80—100公里以內、24000米以下的高、中、低空目標;“奈基”導彈主要負責截擊93公里以內、4600米以下的中、高空目標。“霍克”導彈主要負責截擊距陣地35公里以內、高度4600米以下的中、低空目標。
從反攻、固守到決戰境外(10)
另外,臺軍方還購置了據稱有數千枚之多的法制“西北風”肩射單兵導彈,主要用於對付超低空目標。另外,臺軍還有由“麻雀”導彈和35毫米快速高炮組成的“天兵”防空系統。其全部反空襲兵力目前主要有:空軍現役全部戰機、三個“愛國者”防空導彈基地、十幾個防空炮兵營和陸軍數個防空導彈營以及“小槲樹”防空導彈排、約五十餘個野戰防空炮兵連,導彈發射架近300部,高炮近千門及高射機槍600餘挺。根據“環島設防,重點配置”的原則,所有的空軍飛機和80%以上的地面防空兵力重點配置在臺澎地區,其中又以臺島西海岸地區為部署重點;金門、馬祖等外島地區,部署了幾個“小槲樹”防空導彈排、20個陸軍高炮連。從還不到總防空兵力20%的配置看,足見其防禦重心並不在第一線。
臺空軍全部的400餘架戰機平時均部署在桃園、新竹、清泉崗、嘉義、臺南、臺東和花蓮等7個機場,依其駐地,各自擔負相應的防空作戰任務。為了增大反空襲作戰的“韌性”,空軍在馬公設有前進基地,可全年進駐戰鬥機;在基隆至高雄的高速公路上,還設有五處公路野戰機場。為防對方的突然襲擊,並在作戰中儲存實力,大部分飛機可隨時進入佳山工程的地下飛機洞庫。
反空襲作戰由空軍作戰中心統一指揮,當發現敵機來襲並決定使用飛機攔截時,有關基地待命飛機緊急起飛。
導彈、高炮部隊依照作戰程式進入警戒和參戰。
根據攻勢防禦的作戰理論,在反空襲作戰時,臺空軍將適時進行一定規模的主動出擊——即空襲對方,以破壞敵空襲準備或削弱敵後續空襲作戰能力。根據作戰時機,可分為“先製作戰”和“反擊作戰”。
所謂“先製作戰”,即當發現敵有明顯的空襲意圖時,在敵空襲第一機波起飛前組織對其空軍基地、雷達站等重要設施實施攻擊,一般出動兵力約為8批40架左右,力爭“防患於未然”。即使不能達成這一目的,也將極大地“挫敵銳氣”,並有可能推遲敵方的空襲計劃。
“反擊作戰”則是在敵空襲行動開始後,立即組織部分兵力實施反擊作戰,按不同的攻擊目的,有不同的“反擊”、“反制”的時機和方式:
立即反擊:在敵空襲機群第一攻擊波起飛後或飛臨臺灣上空前實施,以破壞敵首批空襲飛機返回基地,壓制和阻滯敵第二攻擊波的出動,一般出動兵力約為10批40架。這是一種類似古代作戰互劫營寨的以攻對攻。
上午反制:在敵首批空襲機返航後,第二機波尚未起飛前實施,以干擾、破壞後續攻擊波的起飛。此招是在“立即反擊”不能達成的情況下,由其他免遭首輪打擊的機群進行報復式的還擊。
黃昏反制:在晝間敵空襲最後一個機波返航後實施,以破壞和削弱其第二天的空襲作戰行動。黃昏出擊的這個機群十有*是從其地下洞庫裡鑽出的,因為在整整一個白天的空襲中,對方很難放過這樣一支不小的攻擊力量。
拂曉反制:目的同黃昏反制。
夜間騷擾:屬“遊擊”性質,以干擾為目的,故兵力一般較少。
臺灣軍方空襲和反空襲的“模樣”大抵如此,雖無波瀾壯闊之場景,但絕少不了驚心動魄之情節。實際上在臺灣的全部戰略構想中,這些都只不過是“鑼鼓梆子”的序幕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