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果是四匹葉,發現人參者接山時只能答“棒槌”,因為“四”不好聽。

壓山找到人參之後,接下來還要挖參,俗稱“抬棒槌”。首先用棒槌鎖鎖住棒槌——兩頭拴著大錢的紅線繩,大錢上的年號越吉利越好,紅繩中間繞在人參的主莖上,兩頭大錢分別搭在插在地上的索寶棍和樹枝上,以便防止棒槌跑掉,因為地形複雜,參草難辨,轉眼不見,有時再找很難,然後大夥跪在人參前,或塔建老爺府,以草代香,磕頭拜謝山神爺老把頭,再打火堆驅趕蚊蟲,由把頭開始挖參。

挖棒槌是很複雜的細活兒,用手扒去棒槌周圍的亂草樹葉,開出盤子,用“快當鋸”鋸斷棒槌周邊的樹根,不能用斧子砍,樹根有彈性會震壞棒槌。細樹根用剪子剪斷。用“快當籤”仔細拔除棒槌周圍的泥土,直到棒槌全部根鬚露出,任何細小的根鬚都不能挖斷。清理出每根鬚子都要隨時用原來的土掩埋,以防失去水分。抬棒槌所用的時間與棒槌生長的大小和環境有關,有時抬一苗棒槌需要幾天的時間。

人參挖出後,要“打參包子”。揭一塊新鮮的苔蘚鋪好,放上一些原來的土,把人參裹住,包上樹皮,用樹皮腰子捆好。苔蘚柔軟、潮溼、不易乾燥,用來包裹人參,利於保鮮。

抬出棒槌後,要“砍兆頭”,繼續壓山發現五匹葉為首的成片人參,或是六匹葉為首的成片人參也要砍兆頭,在人參附近紅松樹上用刀、斧距地面一索寶棍高的位置面向人參方向削去一塊樹皮,在光滑的樹幹左側按幫夥人數刻橫槓,右側按抬出人參的匹數刻橫槓。然後給兆頭“洗臉”,所謂洗臉就是用火燒去兆頭四周的松油,為了保護兆頭幾十年後也能看清,因此放山人往往能在許多年前的老兆頭前找到人參。

放山人自覺遵守一條重要的行規:“抬大留小”。小棒槌不挖,即使是遇到成堆成片的棒槌,小的也要留下,待其長大留給後人。放山人更講究互助,放山挖到人參,賣的錢幫夥成員不分老幼一律平分。抬棒槌時遇到別的幫夥,就要見面有份兒。如果兩幫都是單人,那就見面分一半兒。幫夥之間不爭山場,講究先來後到。發現已經有人在這座山了,就趕緊轉移到另外的山場。

放山人的經歷大多充滿了此類傳奇色彩,而且從採參專用的器具、放山場地的勘測、森林中方向的辨別,到環境保護意識,不少方面都體現了科學原理。

第二章 鏡裡乾坤 字王

測字也稱拆字,最早的時侯叫相字,與相面算卦一樣,跑江湖的先生擺個攤子,若有主顧來了,就隨便說個字,先生將這個字寫到紙上,據此決斷吉凶。凡是以此技餬口的江湖人,都有口訣,不同的字對應不同的口訣,高明與否在於能否隨機應變,有此則神,離此則庸。

以前杭州有位姓蘇的老先生,每天在街上擺攤測字,測一個字收一百文銅錢,等賺夠六百文,能維持一天的吃喝開銷,就立刻收攤,來晚的人給的錢再多,他也一概不算,頗有周文王演卦之古風。

某天有個當兵的,一大早就來攤上測字,想問問終生,他寫了一個“棋”字。老先生看罷,當場就給他斷了幾句,棋字有象棋、圍棋,凡是圍棋之子,是越下越多;而象棋之子,則是越下越少,多則吉,少則危。

當兵的問:“您說我這個棋是圍棋還是象棋?”

老先生說:“棋字是個木字旁,從木不從石,應該是象棋,所以你家人口恐怕日益凋零。”

當兵的點頭稱是,但所答非所問,他是想問問自己今後的命運如何。

老先生說:“看閣下裝束,乃行伍中人,是象棋中所謂的‘卒’,卒在本界只能行一步,渡河之後則是縱橫皆可行,照此理言之,外出方可得志,你應當到外省闖蕩闖蕩。”

當兵的問道:“先生是說我離家出去,就能發達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