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祿院的制度出了問題。於是,他並未答覆王大俊的質詢,而是發函至揚州,令光祿院取消王大俊的光祿大夫資格,並責成光祿院修改制度,保證不再出現此類笑話。
最高階光祿院理事會寸步不讓,認為內閣無權對光祿院命令、責成,並且頑固堅持,光祿院相關律法得到了皇帝陛下的批紅,若要修改,則需要三分之二以上的光祿大夫同意,然後報請皇帝陛下批紅。
這已經涉及到立法權的問題,非周延儒所能解決,答覆王大俊一事不了了之。
不過,此事引起了黃宗羲、顧炎武等一幫有識之士的深思。
自秦漢以來,立法權就一直沒有明確的說法,表面上歸屬於皇帝陛下,實際操作中卻把持在行政機構手中。而且,關於國家基本層面的律法,一般由太祖、高祖、太宗之類的說了算,後世很難更改。
比如,現行的《明大誥》就由朱元璋親自編撰,通行於世的《大明律》也由朱元璋主持編撰。
事易時移,大明的情況已經與朱元璋時代截然不同,很多律法不合時宜,卻仍然被頑固地堅持著。
而且,黃宗羲還敏銳地發現,自從林純鴻崛起之後,大明幾乎一日三變,除了一些基本層面的律法,其餘律法都面臨著無法跟上時代的問題。
林純鴻頒佈了無數的律法,幾乎都由監察府制定,並未得到皇帝陛下的背書,現在也大行於世。
這種狀況,顯然是應急之策,無法保證華夏大地的長治久安。
黃宗羲等一幫人開始思索,立法權到底應該掌握在誰手中,應該以何種方式來保證律法不會落後於時代?
章節目錄 第六百九十一章 兵抵天津
滿清韃子厲兵秣馬,關遼一線及洪承疇嚇得夠嗆。
洪承疇根據經驗判斷,韃子這次的行動不同尋常,動兵規模恐怕不會小於崇禎十一年的那次入侵。
洪承疇幾乎已經看見了自己冰涼的屍體被冷雨悽風蹂躪。
三年前,盧象升如此,十年前,袁崇煥更慘,他洪承疇能逃過此劫麼?
當然,大明境內並不缺乏精銳戰兵,只可惜這些力量都掌握在林純鴻手中,朝廷無法驅策他們為國效力。
即便不考慮林純鴻,大明也不缺乏精銳軍隊。
比如,崇禎十一年時,精銳兵力就包括天雄軍、陝兵、洪兵、關遼兵等等,數量亦有十多萬。若朝廷指揮排程得當,各部精誠團結,亦能給予韃子毀滅性的打擊。
只是,出於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天雄軍、陝兵被朝廷玩死,關遼兵耗費大量錢糧,卻窩在關遼一線自保,效費比極低。
現在,楊嗣昌苦心積慮,重新組建了禁衛、靖國、薊遼三軍團,這三個軍團普遍面臨著作戰經驗不足的問題,從未經歷過惡戰的考驗,屆時能否頂上去,誰也不敢打包票。
而且,洪承疇懷疑,即便三個軍團戰力非凡,按照周延儒現在的玩法,也會被生生玩死,就如天雄軍、陝兵的悽慘命運一樣。
於國於己,洪承疇都要想盡一切辦法阻止周延儒胡鬧。
洪承疇一遍遍上書朝廷,極言韃子這次行動不一般,奏請朝廷儘快調回靖國、薊遼兩軍團,充實薊遼防線。
正當洪承疇上書上得不亦說乎時,天津民變,京營被商人武裝打得七零八落,朝廷下令調回薊遼軍團。
初聞之下,洪承疇還特別高興,在他的眼中,只要薊遼軍團抵達天津,所謂的商人武裝隨即就會灰飛煙滅。薊遼軍團便可以將刀槍指向即將到來的韃子。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洪承疇覺得天津越來越不對勁。
自從王大俊抵達天津後,不僅成立了臨時委員會治理天津,還提出了明確的政治目標,要求朝廷同意地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