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信宮”,那此次朝會的規模量可想而知,既要保證規格的宏大,以彰顯趙國的大國地位,又要在信方圓數十里內嚴加戒備,防止有居心叵測的人趁機行事。
要知道這次是在趙國的地界召開朝會,各國的君王權貴們都是輕車而來並未攜帶大軍,安全若是出了哪怕一丁半點的差錯,對趙國的顏面都無疑是巨大羞辱,韓勝趙信等人自然也脫不了干係,輕則罷官免職,重則人頭落地。
所以為了自己的人頭著想,身為郎中令的韓勝和其副手趙信自然不敢有半點懈怠的地方,一連數十日都是忙的暈頭轉向,不停的來回往返於各個場地,任何一點的紕漏都不敢放過,有時候忙起來甚至連口水都顧不上喝。這些日子下來,趙信不禁叫苦連連,心想就算是行軍打仗時也不見過有這麼折騰人的,幸好等到各國前來朝賀的使團陸續到達,任務才輕鬆了許多。
最先來到的自然是魏王嗣與太子遫,魏都大梁是各國中距離信都最近的,若是魏王嗣沒有最先到來,反而顯得魏國誠意不足了。所以魏王嗣接到趙主父的書信後,與國中大臣商議許久,便匆匆帶著太子遫前來應約。
隨後到的韓王倉與韓太子咎,六國之中,韓國與趙國的關係最為親密,王室之間數代聯姻,趙國的前王后也就是趙章的生母正是韓王的女兒。韓國也是趙雍在位時重點團結的物件之一,所以聽聞趙主父大朝信宮,韓王欣然帶著太子前來赴約,與魏國同一天到達。
韓魏趙三氏本為晉國公卿,晉國當初並非只有這三氏掌權,而是有七氏公卿共享晉國。韓魏趙三氏與其他四氏相爭百年,三氏彼此之間的關係曾經親密無暇共同為戰,最終才從殘酷的兼併戰中勝出,共分了晉國,並稱為三晉。
戰國七雄中,無論是從感情上還是血緣上,三晉的關係都遠遠較其他四國更為親近,三家分晉後的百餘年內,三晉之間少有戰爭,多數時期都是維持著一種較為團結的形勢。尤其是在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事態下,這種默契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了。
魏國與韓國不同,韓國自分晉立國以來,一直就維持著一種相對弱小的狀態,夾雜在列強之中求存。而魏國則是戰國中最先強大起來的國家,當年赫赫有名的魏國武卒曾經成為諸國忌憚不已的精銳之師,可惜文侯霸業在齊國和秦國的輪番打擊下,最終崩潰,從此魏國國勢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當初那種縱橫天下的霸道之勢也淪為了如今的維維應諾。
而秦國自惠文王時期開始的擴張路線就是遠交近攻,不斷的向關東蠶食魏韓兩國,打通前往中原的道路。所以魏國和韓國便成為了一對難兄難弟,在秦國的不斷蠶食下叫苦連連。這些年來雖然依靠齊國數次打敗了秦國,但齊王的貪婪一點也不亞於虎狼秦國,所以作為三晉的一份子,魏國和韓國是非常樂於見到一個團結強大的三晉同盟再次出現的,而此時的趙國無疑正在扮演著這個角色。
同樣,有志成為繼魏文侯之後三晉新領袖的趙雍,對魏國和韓國兩個小弟也異常的重視,在百里外就親自領軍迎接二國君王,一路笑語不斷,說著過往的舊情。趙信作為親隨,自然也要率領羽林跟著主父前往迎駕。
魏王嗣年逾五十,給人的第一感覺卻是胖。如果非要用其他形容詞來形容的話,那隻能是‘很胖’、‘非常胖’、‘相當的胖’,除此之外真的很難讓人聯想到用其他的形容詞。不到五尺的身材混如一團肉球,五官都被贅肉積壓的難以辨別。聽到趙主父親自前來迎接,他真是“連滾帶爬”氣喘吁吁的從馬車裡滾了出來。
比較起他的父王,魏太子咎就顯得平平無奇,四十上下的年紀,大概是太子當得太久了,性情也木訥了許多,看上去是個不善言辭的人。魏王和主父等人說話的時候他只會在那低著頭一言不發,目光不時有些慌張的掠過主父等人臉上,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