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為的平衡,以及握權。
而李超現在提議設立另外的一套中樞,設立內閣,當然也是為了長遠打算。
要君主立憲,削弱皇權是必然,但相權其實也是中央集權的一種,也是皇權的一種延伸。對於相權,也是要適當的加以控制的。
而且李超確實覺得李世民搞的三院,有些太複雜了。二十七個宰相,每次開大會一樣。
“詹事府、左右春坊、六率、諸寺等機構依然保留,但最終決策機構為內閣,首相總領內閣以及諸府坊,次相與輔相們輔佐。”
這相當於把三院併到了一起,宰輔人數大減。
翰林院和樞密院也保留,但翰林學士和樞密使不再是宰相。
內閣擬票,翰林院批紅。不過翰林院學士只是皇帝的工作秘書,是按皇帝的旨意代批,雖然權責也還有,但已經不過原來可以草詔和參議軍機大事的翰林學士可比了。
特別設立這個翰林批紅,也是考慮到太子年青,就算不年輕,他也未必一個人能處理的了所有政事,畢竟內閣有七八個宰相。哪怕奏章都經過內閣給出建議,皇帝一個個看也忙不過來。
有一群翰林學士做為助手,幫助處理,給予建議以及按皇帝意見給出批閱結果,這也大有幫助。
至於翰林學士有了批紅之權,以後會不會專權,這個難說。沒有哪個制度是完美的,但內外相衡,也是必須的。
至於樞密院,不再為宰相,為內閣統領之下。專門負責的是軍事方面,樞密院握調兵權,兵部握統兵權,而太子擁有發兵權和選將權。
“請老師出任內閣首相!”承乾起身向李超拜首。
馬周和楊師道等人,也覺得李超的這個內閣制聽起來,比如今朝廷的三院要好些。表面看,內閣制好像就是過去中書門下制,但細思又不同,畢竟內閣的票擬雖然重要,但皇帝還有一票否決權,對於內閣宰相們處理意見不同的,可以退回內閣重擬,或者直接批紅給出不同決定。
這個首相,除了李超,自然沒有其它人更適合。
李超推辭了幾下,便也順理成章的接下來了。
於是乎,李超現在就是太師、內閣首相、趙王。
“殿下,太師。”馬周提出了一個意見,“我認為既然設立內閣之後,就沒必須再保留詹事府、和左右二春坊。可以直接由內閣統領諸部、寺、監、臺。”
楊師道則同意不再設詹事府和左右二春坊,但認為御史臺不應當納入內閣之下。
“御史臺為言官諫臣,是監督百官百官,應當在內閣統領之外。”
李超覺得這個說法不錯,不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臣也贊成楊公之議。”
馬周也不反對。
於是內閣統領了幾乎中央各部寺監,而御史臺和大理寺這兩個司法機構被置於外面。
“孤授馬周為太子太師、內閣次相。”
“授楊師道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
“授褚亮為太子少師、翰林院承旨學士。”
設立內閣,罷去詹事府左右春坊,機構職能全面調整。
也不叫東宮了,改稱監國朝廷。
承乾是監國太子,李超是監國內閣首相,馬周是次相。
樞密院的樞密使,授給的是去南洋的張仲堅。
“殿下,取消左右春坊之後,雖有御史臺監督百官,但臣以為,封駁稽核之權,現在卻還空缺著。”新任翰林承旨學士說道。
過去的三省制,其實職責分明,中書決策、門下稽核、尚書執行。而現在的內閣,相當於決策和執行一體,若是再把稽核封駁的權也給他們,那就不合理了。而御史臺,是監督百官,與稽核封駁其實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