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報仇。大多數都是認為劉備力量薄弱,名將只有關羽,關羽死後國內憂慮,根本不會再發動戰爭。但劉曄卻認為劉備一定會借出兵而重振聲威,而且認為劉備和關羽情如兄弟,一定會為他報仇。最終劉備果然於次年進攻孫權。發動夷陵之戰。
當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並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慶賀,但劉曄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劉曄更建議曹丕乘虛領兵攻滅東吳,以絕後患。但曹丕不同意。東吳在夷陵之戰戰勝後果然漸見不臣之心,曹丕於是打算討伐,但劉曄認為吳國剛剛大勝蜀漢,上下一心。而且有長江天險,不能這麼倉卒進攻。曹丕又不聽,後來發現陸遜早有準備,只得撤兵。
曹丕親自討伐東吳,領軍到廣陵泗口,命令荊州和揚州的軍隊並進,進攻東吳。當時很多人都以為孫權會親率軍隊抵抗,但劉曄認為孫權知道曹丕只率大軍到江北壓境。過河戰鬥者必定是其他將領,因而必定會靜待進攻。不會親率迎擊。最終孫權都沒有來,曹丕唯有撤退。
魏諷在東漢末年很有名聲,卿相以下的官員都與他誠心結交。劉備將領孟達率眾投降,曹丕對孟達甚為器重,任命他為新城太守,加散騎常侍。當時的人都稱他有樂毅之量。而劉曄一見他們二人,都說他們必定會叛變。最終魏諷於建安二十四年在鄴城叛變,而孟達則於太和元年與諸葛亮通訊,意圖叛亂。
太和元年,魏明帝曹叡繼位。進封劉曄東亭侯,食邑三百戶。次年,遼東公孫淵脅逼叔父公孫恭讓位,自立為遼東太守,劉曄認為公孫氏佔領遼東很久,恃著海和山的阻隔,可能會好像胡族一樣難以制約,甚至發動叛亂,建議應趁公孫淵初登位,出其不意出兵討伐,並開設懸賞引誘他的反對者協助,可能未必開戰就能解決遼東割據問題,但最終都沒有被接納,公孫淵亦與於十年後叛魏。
以此觀之,劉曄精於知人,所進奇論,多與眾人相左,也很少被採納,但是事後莫不應驗,可見他見機料敵之能不在郭嘉、荀彧、賈詡諸人之下,呂布器重他,無可厚非。
呂布屢次三番親口稱讚劉曄的才能,劉曄受之有愧,對呂布說道:“劉曄有一好友,姓魯名肅,字子敬,他才是經天緯地之才!”
呂布笑著看了看身邊暫時降為侍衛的周瑜:“公瑾,我記得魯子敬也是你的好友,你以為子揚之言如何,子敬果真是經天緯地之才乎?”
周瑜雖然被降為侍衛,但他畢竟只有二十歲,傲骨傲氣並存,對自己的才能極有自信,對自己的識人眼光也極為自信:“高祖曾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子揚、公瑾與我,可比張良、蕭何、韓信。”
呂布輕輕搖搖頭道:“你們淮南三傑,堪比漢初三傑,子揚之才堪比子房,公瑾之才可比韓信,如此之比,並無過錯,不過以蕭何比子敬,本公以為不妥,蕭何善於治政而不善治軍,子敬有大略,本公願比之本朝開國之鄧禹。”
劉曄和周瑜面面相覷,他們跟魯肅相交多年,對魯肅的瞭解之中肯,尚不如這位從未跟魯肅見過面的大司馬,他們頓覺汗顏。
呂布看劉曄、周瑜的表情,知道他們雖然知道魯肅的才華,但並未真正領會到魯肅真正的才華體現在那裡,其實,不只是魯肅的這兩位好友有錯覺,後世大部分人都被演義誤導,認為魯肅是一個仁慈的長者,忠厚有餘,才智不足,經常為周瑜、諸葛亮鬥智施謀所戲弄,顯出一副愚相,然而,演義是藝術創造,不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