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曾恨要攢夠一筆能夠建廟的錢。

小本生意,利潤微薄。直到10年後,曾恨才攢下了5萬多元。連同變賣母親留給她的金手鐲、金耳環,總共有了6萬元。

1993年,6萬元在當地能夠建起一座相當講究的民宅了。埋在心底的願望終於有條件付諸實施了。曾恨找到當地政府申請“我要為解放軍建廟”。沒想到,得到的答覆卻是“不行”。

建成廟宇祀英魂(1)

“即便是聽曾恨詳細講述了為解放軍建廟的緣由,政府部門的領導也不能理解這種紀念形式。”一直關注著曾恨和“解放軍廟”的崇武當地作家蔣維新說,“廟建起來以後很長一段時間,不少政府部門對待它的態度也是複雜的。”

崇武古鎮在歷史上是一個民間信仰非常多元的城鎮。古城的正門內關帝廟的香火鼎盛,距關帝廟不足百米的城門外,又高高地聳立著道教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尊神像,北門則敬奉著媽祖。這裡每家每戶都有祭祀祖先的“祖屋”,老人臨終前要先移入祖屋,以後每逢節日和祭日,都要舉行重大的祭祀活動;而一母所生的兄弟幾個,都有各自的祖屋,屋內供奉的神靈還各不相同。

但把解放軍烈士供奉在廟裡,在全國聞所未聞。用這種敬神的方式紀念解放軍,在普通人看來多少有些“不倫不類”。

接待曾恨的領導理解她的心情,向她建議建烈士紀念碑,這才是合理的紀念方式。但曾恨執拗地堅持建廟。

對這個固執的老人,領導也毫無辦法。最後他提了個要求:“建廟可以,但要交20萬元地皮費。”

20萬元對一個花甲老人來說是筆鉅款了。“他們是想嚇住我,可我不怕。錢雖然不夠,但總有辦法解決。”倔強的曾恨更堅定了建廟的信念。

也是在1993年,就在解放軍戰士犧牲的西沙灣海灘上,崇武鎮民間發起重修“和寮宮”。這座廟紀念的是古代的將士。

崇武民風古樸,素有奉祀為民捐軀的英雄的習俗。明朝時,戚繼光曾率部在泉州海域與倭寇激戰,眾多將士陣亡。一部分陣亡的將士也葬在西沙灣的海灘旁,村民建了一座面向大海的“和寮宮”,以祭奠奉祀這些英靈。文革期間,和寮宮也被當做“四舊”拆毀。這座廟宇的重修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認可。

同樣是紀念戰士,為什麼紀念明朝抗倭的犧牲將士可以建廟,紀念解放戰爭中捐軀的、為掩護百姓獻出生命的解放軍將士就不可以?曾恨想不明白。她找到負責組織重修和寮宮的崇武老人會,提出要把“解放軍廟”和和寮宮修建在一起。“他們都是英雄。”

崇武老人會是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年人組成的民間組織,在群眾中威信很高。曾恨的故事喚起了不少老人對西沙灣戰鬥的回憶。他們理解曾恨,支援曾恨。

於是,由曾恨出資的“解放軍廟”緊挨著和寮宮開工了。由於和寮宮已經修到一半,工人們就在正殿旁加蓋了一座側殿,用來做“解放軍廟”。同一支施工隊伍,同樣的建築形式,飛簷斗拱,石雕廊柱。所不同的,僅僅是廟堂裡供奉的塑像。

建成廟宇祀英魂(2)

和寮宮內敬奉的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人物形象,穿著古代服飾,與普通的廟宇、庵堂一樣。而右側“解放軍廟”內,敬奉的是27位身著戎裝的解放軍戰士。

“解放軍廟”的內部設計全部是曾恨自己完成的。從開工之日起,她就搬進工地邊的一個工棚裡。她喊回來在外地工作的兒子看管店面,自己一心一意造廟。

西沙灣建解放軍烈士廟的訊息很快在崇武、在惠安農村傳開了,人們對它的關注超過了同時修建的和寮宮。人們被曾恨的虔誠所感動,自發地解囊相助。

一些文化人聽了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