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曾恨34歲,已經是5個女兒、1個兒子的母親。在縣城供銷社工作了12個年頭的曾恨和以往一樣,每個週末、節假日都要走20幾里路趕回崇武西沙灣,在烈士墓前焚香祭拜。然後在每個星期一的凌晨三四點,先去上墳燒香,再趕20幾里路回縣城上班。
一個星期一的凌晨,曾恨帶著香燭剛邁出門,突然間閃出幾個黑影。她凝神一看,原來是村裡的幾個造反派。他們扭住她的雙臂,邊推邊罵:“現在到處都在破迷信,你竟敢利用解放軍搞四舊,解放軍不信神!”
造反派們七手八腳抓起供在堂屋內的解放軍神龕、香爐,連同她自己製作的解放軍塑像,狠狠地摔在地上。隨後,他們又押著曾恨來到海灘,把“廿七大人靈位”牌砸得稀爛。
在崇武當地,對故去的人稱呼“大人”,就相當於稱之為神佛。造反派們厲聲責問曾恨:“解放軍是人民子弟兵,怎麼能用大人來稱呼?那是欺壓老百姓的封建官吏用的。”
造反派把曾恨關到大隊部,要她交代利用解放軍搞封建活動、醜化解放軍形象的“險惡用心”。
曾恨又冷又怕,但沒有屈服。她用沉默對抗著不公。最後,又是那個“神經有問題”的說法讓曾恨免於被遊街示眾。關押了半天,造反派放曾恨回了家。
潮捲浪湧,風吹雨打,在###的歲月裡,用沙土堆積的烈士墓漸漸平復,建在墓邊的小屋也被造反派們作為“四舊”強行拆除。
曾恨抗爭無效,因為“沒有一個人能擋住風暴”。
但衝不毀的是心中的豐碑,拆不掉的是信念的支柱。
曾恨不再燒香敬茶,卻用自己的方式繼續紀念著解放軍恩人。
每次從縣城回家,她都要拿著掃把來到西沙灣,將海潮退去後留下的海藻、垃圾打掃乾淨,然後,在海灘上靜靜地坐上一會兒。這片海灘仍是她心中的聖地,海浪撫著沙灘,是烈士們的英魂在陪她聊天。
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曾恨一家人都要到海灘上陪英烈過年。起先幾年,是母親做上幾道菜,和曾恨一道帶上這些雞鴨魚肉,帶上菸酒,來到海灘上祭祀;之後是曾恨和丈夫、兒女們一道,恭恭敬敬地在海灘上擺開供品,點起香燭,跪拜謝恩。
20多年年年如此。
曾恨的母親老年多病,但也從未忘記對解放軍恩人的紀念。海灘上的小屋被拆讓她心緒難平。在她看來,烈士的英靈從此就沒了安身之所。私下裡,她總是惦記著要為他們建一座廟,為他們遮風避雨。
。。
我要為解放軍建廟(2)
“1980年,媽媽去世了。臨終前,她給我留下的最後的遺言是:以後攢下錢,要給解放軍建一座廟。”曾恨說。
泉州人對50歲以後去世都稱之為“大福”,而李勉93歲壽終正寢,是當地少有的長壽老人。曾恨相信,這是解放軍恩人英靈的保佑。從此,為解放軍建廟就成了曾恨的生活目標和精神寄託。
建廟,談何容易。曾恨當時的工資是每個月27元,丈夫略高也不過30元,一家人的生活本就清苦。曾恨還要在這種生活中為建廟積攢每一分每一厘。為此,幾個兒女幾乎沒有添置過新衣服,大女兒穿過的衣服,幾經縫補,直到比她小十幾歲的么妹還在穿。
改革開放了。沿海的經濟率先活躍起來。
1983年,曾恨從縣供銷社退休,此後不久,丈夫又因病去世。好在兒女們陸續長大,能夠掙錢貼補家用了。
已經當了外婆的曾恨沒有安享天倫之樂,她在兒女們的資助下開了一家小商店,賣鴨絨被、毛毯等床上用品。別人做生意是為掙錢,曾恨也是,但她掙錢卻不花,仍舊積攢著。這期間,5個女兒相繼出嫁,每人除了一套被褥沒有任何嫁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