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傳說中的火車亮相的時候,圍觀百姓的言論風向變了,從最先質疑秋闈的公平性變成了要求張小寶必須參加科舉,把狀元拿下來。
不知道詳細情況的百姓很聰明地找到了一個好辦法,既然說是秋闈的名次早已安排好,那麼只要把張小寶推上去,就可以破壞掉這個‘陰謀’。
不給張小寶狀元不行地。
除了尋常的百姓跟著參合,更喜歡在背後推波助瀾的是商人,商人們不關心秋闈中誰是第一,誰是第二,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地位。
如今商人的地位稍微提高了些,一個是在張小寶組織的幾次商業行動中的支援,一個是朝陽行動裡所付出的物資與金錢,使商人們的形象有所改變。
他們聽見百姓商議出來的辦法,唯一想到的事情是如果張小寶真的參加了今年的秋闈,得不到狀元的話,那自己一個‘階層’的人是不是地位會下降。
在‘文人’的眼中,張小寶和王鵑是一對兒重視‘教育’的人,他們在褒信縣首次提出了朝陽行動,併為之努力。
在百姓的眼中,張小寶二人是一對兒很有本事又關心百姓疾苦的好官,但凡兩個人去當官的地方,百姓的日子都過的非常好。
在商人的眼中,王鵑被自動忽略了,張小寶成為了商場上的‘戰神’,只要是他說的話,只要是他指揮的行動,不用去懷疑,更不必猶豫,跟著往前衝,絕對不會錯。
如果他考不上狀元,那豈不是說大唐的商人的本事更低?好不容易建起來的一點點聲望又會付諸東流,何時還能恢復不可知,所以這面旗幟不能倒,哪怕是用錢堆,也得把張小寶給堆到狀元的位置上去。
有了這個想法,商人不像百姓那樣只會說,怕夜長夢多,也顧不得火車的事情了,紛紛擠出人群,找到可以發電報的地方,一封封電報發給自己的合作伙伴,商議怎樣做能在張小寶參加秋闈的時候,把其給推到狀元的位置上。
如此這般,本應是看火車的熱鬧場面,氣氛變了。
乘熱氣球在天上看熱鬧的李隆基也時刻關注著下面的情況,不時有人把情報送上來。
但今天發生的事情有點出乎李隆基的預料,開始的時候還是眾人說火車,說到後來變成了今年秋闈的名次。
初時李隆基聽到這個訊息,眼睛便瞪向另幾個陪同著的熱氣球,那上面是宗室的人,尤其是與張王兩家一直不對付的宗室之人。
李隆基要是不知道背後是他們使壞,就不必當這個皇上了,正不知道怎麼做把事情壓下去呢,下面議論的風向竟然變了。
聽著接電報後彙報的人說的話,李隆基撥出口氣,端起杯加了冰塊的葡萄酒,舒心地品上一口,對高力士問道:“力士可有話說?”
高力士正高興中,聽皇上問,略做沉吟,回道:“臣發現百姓變聰明瞭,膽子也大了,竟然開始關心朝廷的大事,不知內情的情況下,妄議朝事,這可不妥。”
“真的不妥?”李隆基又問一句。
“呃~這個,臣一時不好判斷,若說不妥,確實不妥,百姓怎知朝廷之事難做?可若是說好處也有,至少地方的官員想要矇蔽百姓做點壞事,百姓就算嘴裡不說,心中也清楚,不會如以前那般,官員所做所說的事情百姓只能隨著。
今年春汛之時,很多治理地方不當的官員就被舉報了,加上報紙的宣傳,受災的地方百姓撤離的非常快,沒有像已往那樣遇到災害的時候有人寧肯死在家業當中也不離開的情況,因為他們知道離開是暫時的,等大水過去,還有人幫忙建設。
周圍沒有受災的百姓也願意暫時接納逃災來的人,這就是凝聚力增加了,臣估計陛下要起戰事,把敵人對我大唐不敬的事情寫在報紙上,到時就算正規軍數量不夠,臨時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