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2部分

知道我心裡想什麼?

然而,我還沒道出心中疑問,他就已經給我作答:“觀人於微,而知其著。一個人心中想什麼,舉手投足間皆有跡可尋,只要細心觀察自有收穫。”

“這就是道家的智慧?”雖然初次見面,但我已經覺得這位無塵真人深不可測。

“是生活的智慧。”他淡然回答,隨之又道:“智慧本源於生活,無教派之分,所謂的派別只開啟智慧的不同方法。殊途同歸,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世人達到智慧的巔峰。”聽他這一說,我似乎略有頓悟。不管是佛教還是道教,其真正意義都不是教世人燒香拜佛,而是開啟智慧的一種教育方式,只是現在早已被世人扭曲其真正的意義。

我深思片刻後,雖然想明白他話裡的意思,但對於這個“簡”字還始終也沒能想明白,於是便問道:“請恕晚生愚鈍,並不明白這幅字畫的含意。”

他緩緩作答:“簡,道之根。易,經之本。道,事物之行徑。經,事物之步法。無簡之道則曲,無易之經則荒。簡生道,道法於自然,失道無恆,循道而長。”

他的解釋可不是一般的深奧,我想了好一會兒也沒明白是什麼意思。不過籠統而言,我想他的意思是,“簡”是道的基礎,但“簡”是什麼意思,我可想不明白。當然我也沒必要明白,因為要明白當中的道理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我還是先問我最想知道的事情:“忘恨是個怎樣的人?”

“來找我不問自身而問別人的,你還是第一個……”他閉目片刻,似乎是在回憶舊日往事,睜開又目之時便準備向我們敘述有關薛楚凡的事情。但在此之前,他先作一番自我介紹——

我是清蓮觀的第七代觀主,道號無塵。

本觀位處偏僻,環境幽靜,是個適合靜修的好地方。可就是因為過於偏僻了,所以平時根本沒有香客前來參拜。沒有人來,道觀就自然沒有收入,別說給三清師祖恭奉祭品,就連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成問題。因此,本觀自第一代觀主玄鶴真人開始,歷代觀主都會利用自身所學,外出為世人看相或看風水,以此賺取道觀的開支。因為本觀歷代觀主皆為真才實學之士,所以本觀也日漸聲名遠播,不少人甚至不惜遠渡而來求教。

我想你們能到達本觀,必定也吃了不少苦頭。正因為上山路途艱辛,能到達本觀的人大多都是誠心求教,所以玄鶴真人當年定下規條:“凡親自上山者,不論所求何事,都要儘量為其解決,且不收分文。”

師祖定這條規條本是為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我接任的觀主之時,每天都有好幾個人上山求教,嚴重影響我們的靜修。因此,我只好再定規條,只有初一、十五才接見上山的來客。這條規條可讓不少人吃上閉門羹,本觀也因此而名聲大減,不過也沒有關係,反正誠心求教的人也不在乎多走一趟,而我們也能靜心修行。

雖然在我接任觀主之後,本觀的名聲大不如前,但也不至於無人知曉,總有人能透過各種渠道獲悉本觀的存在,忘恨就是其中一個。他第一次來的時候是問事業的,我給他看了掌相和麵相,發覺他慧根非淺,是個聰明人,他日必定大富大貴。可惜,他這人心浮氣躁,且急於求成,年輕時必定會經歷不少挫折。因此,我一再告誡他行事莫過於急進,並送了一些經書給看。沒想到,我這麼做竟然害了他……

我給他的都是些道家入門典籍,如果他是用心參詳必定大有所獲。後來,他的確是有用心研究過這些經書,可惜他卻急於求成,把從這些正道經書中得來的道理,用到在旁門左道上。其實,道家的智慧本無正邪之分,關鍵只在於學道者是否心存正念,若一念之差很容易就會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