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呵呵,哈哈哈哈!”兩個專家發出了驚歎,會心的大笑,然後是沉默。
…
保羅的地圖與“香巴拉”有關係嗎?
…
長生不老?朝拜進香?
…
一片沉默!
…
…
注①《拉薩和衛藏旅行記》(Jorney to Lhada and Central Tibet),1902年美國外交官和藏學先驅柔克義(W。W。Rockhill)編輯出版印度藏學家達斯(Sarat Chandra Das)的著作。其中講到,布里亞特蒙古人德爾智(Agvan Dorjiev,1854-1938)在勸說十三世達賴喇嘛轉向俄羅斯尋求保護時,對達賴喇嘛說俄羅斯是北部的‘香巴拉王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保護著‘時輪’教義,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宗喀巴的轉世。1915年將六世班禪喇嘛的名著《通往香巴拉之路》譯成德文(Der Weg nach Shambhala)的德國中亞探險家格倫維德爾也說,曾充當十三世達賴喇嘛侍講(參寧堪布)的俄國布里亞特蒙古人德爾智將羅曼洛夫王朝視為‘香巴拉’統治者的後裔
…
注② 藏民族信仰中的“香巴拉”概念源於佛教經典《時輪經》。公元前7世紀“香巴拉”就伴隨著佛教經典在印度誕生,直到11世紀,藏文經典《大藏經》的《丹珠爾》中才第一次正式記錄和描述了香巴拉國。直到17世紀20年代,“香巴拉”誕生2400多年後,西方人才從西藏等地知道了“香巴拉”神話和傳說中神秘的“香巴拉”王國。儘管現實中的“香巴拉”從來都沒有被發現,它的存在也沒有得到過真實的證明,但是“香巴拉”卻仍被世界八大宗教認同和尊崇。
20世紀以前,西藏幾乎是西方人的禁地,只有一些傳教士和探險家進入西藏,因此,西方“香巴拉”的迷戀是基於“時輪”傳統的一些支離破碎的記載,或者完全是捏造。最初傳到西方文明中的關於“香巴拉”的資訊來自葡萄牙的天主教傳教士卡布萊爾(Cabrel)和卡瑟拉(Estêvo Cacella),他們聽說了“香巴拉”(Shambala,轉寫成Xembala),並認為這是中國(Cathay or China)的別稱。1627年,他們前往班禪的駐錫地扎什倫布寺後,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於是回到印度。卡布萊爾來自日喀則的簡要的地理記錄和卡瑟拉來自不丹的報告都提到“香巴拉”,並將Shambhala拼寫成Xembala,這是歐洲語言第一次提及“香巴拉”。美國學者安德烈。托馬斯寫道:“天主教傳教士卡瑟拉(Stephen Cacella)和卡布萊爾(Joho Cabral)是現代史上在大約350年前就記錄‘香巴拉’的第一批歐洲人”。“卡瑟拉神父。。。。。。記錄了這個‘著名的國家’的存在,他在日喀則住了23年,並於1650年在那裡去世。這位喇嘛贏得人們的尊敬,甚至將他帶到了這個神秘的地方——北方的‘香巴拉’(Shambhala)”。
19世紀開始,以“通神論者”為首的一批西方人積極接受“香巴拉”的觀念,繼而對之進行了豐富的想象和描述,並開展了多次探險式的尋找。“通神論”啟發了西方人描述和想象“香巴拉”的靈感,燃起了西方人尋找“香巴拉”的熱情和勇氣。1888年,“通神論協會”(Theosophical Society)的創立者布拉瓦斯基(HP Blavatsky)在其代表作《神秘的教義》(The Secret Doctrine)一書說中提到了“香巴拉”神話,她聲稱自己與喜馬拉雅山(Adepts)的一個“偉大的白人兄弟會”(Great 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