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一個小型的風投不成問題。
2000年3月31號,銀州市開發區軟體園進駐了一家風投基金,作為中國第一家總資本超過一億人民幣的大型風投公司,馬上引來了業界的注意力,在缺少資金的中國,這家風投在很長時間內成為中小企業躍龍門的希望。
張巖不是聖人,不會白白花自己的錢去救濟天下,可是如果能夠在解決其他人問題的同時,讓自己也發一筆財的話,這種事情是張巖所無法拒絕的。風投的意義並不在於扶植了多少企業,而是讓那些中小企業有一種盼頭,讓創業而不是就業成為一種cháo流,當這種cháo流興起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中國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束縛,成為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
至於大陸沒有創業板塊的問題,在張巖看來也不要緊,大陸沒有,香港不是號稱全球最zì ;yóu經濟體嗎,在香港搞一個好了。張巖很小氣的記得,當初港府的財政司司長,好像還欠自己一個人情,聽說最近司長升官了,這個承諾看來也是要兌現了。
對於香港的制度,張巖還是很信服的,與國內相比更加註重誠信。當然瞭如果中國只有香港這麼大地方,也只有這麼點人口,卻有無窮無盡的市場和收入,搞成香港那樣也不是很難,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通常是不存在的。
張巖的請求得到了允許,不過作為條件之一,港府要求張巖延遲解禁四大廠的股票一年,這個要求在張巖看來實在是有點不可思議,簡直是便宜的不能再便宜了,懷著興奮的心情,張巖馬上籤署了協議,然後諮詢什麼時候開始創業板,不過港府的回答讓張巖氣歪了鼻子
“恩去年就已經開了,已經開了半年多了?”
原來香港的創業板已於199年創立,目的就是給未符合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機板上市的企業提供一集資的渠道,只不過成立的之初正值美國納斯達克高漲,香港這麼做不過是為了跟風。
尤其是當時正處科技網路泡沫的時期,許多剛剛成立尚未賺錢的科技網路公司就希望透過創業板籌措資金,但隨著科技網路泡沫破滅,香港與全球股市都進入大熊市,創業板退市的企業大幅增加。
相對於張巖來說,港府更需要張巖這樣強有力的大鱷介入,扶植創業板塊一把。因為對於成立時間短、股本規模小、未來獲利能力不明的創業板股票,投資人需要很強的信心,而張巖的介入,對於那些觀望的人是一個巨大的推動。
業務不jīng害死人啊,張巖捶胸頓足,雖然對於張巖來說損失並不大。可是作為一個資本家的話,把一個本來要賺錢的買賣變成了送別人錢的買賣,那種挫敗的感覺是怎麼形容都不算過分的。
“算你狠,山不轉水轉,到時候讓你知道我的厲害。”吃了一個暗虧的張巖只能把這份遺憾藏在心裡,不過看香港的創業股確實不能放心,其後的表現一如張巖所料,由於市場仍然缺乏利好訊息,外圍因素持續不穩,創業板指數越走越低。
雖然期間上市公司的型別趨向多元化,來自內地的優質企業也在增多,如下半年上市的以北大青鳥和上海復旦為代表的內地高校科技股;還有以同仁堂和中國生物製藥為代表的生化醫藥股,但由於這些公司盤子不大,即使盈利情況良好,也難以提升大市走勢。
這種情況直到2001年才有所好轉,大量的內地創業企業成功上市香港創業板,多種多樣的企業啟用了創業板塊,而隨之上市的分眾傳媒更是連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