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
主持人:在莊子的眼中,看起來可能壓根兒就沒有義存在,他認為這世界本來就應該的,那你幹嗎要去管他呢?似乎他也覺得不必患得患失,能得就得,是不是這個意思?
傅佩榮:對莊子來說,義就是說,你不要求小的義,要找大的義。大的義就是能夠順其自然,本來就沒有必要分誰是義,誰是不義,超越這個區分之上,讓自己順著本來正常的情況去做。你一分辨誰義誰不義、誰很不義,這一來,就變成是“諸侯之門有很多仁義”,那恐怕都是因勢利導,不見得是真的義。所以莊子的義是大義,大的義是符合天地自然的規則,你照它去做就可以了。至於利的意思也是一樣,小的利是自我中心的,大的利是不以自我為中心,把所有的萬物本身存在的條件都加以尊重,這才是對萬物最好的一個方法。
主持人:那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在義的層面上面,莊子就認為,依著正常的走就可以了,不要去想義和不義;那麼在利益的方面,也不要患得患失,只要按照當前正常的一種渠道去獲取就可以了。而且在莊子看來,沒有了慾望,可能你的錯誤反而更少了。所以莊子他實際上想人們把慾望或者期望值降得稍微低一點,有沒有這層含義?
傅佩榮:有的,正因為這樣,他才可能達到逍遙,他的逍遙不是說什麼都不管,也不是不負責任的逃避心態,而是一種能夠看到各種條件配合好了,他怎麼樣做可以讓自己的生命很安定,長期維持一種好的狀態。
主持人:關於利,莊子是不是這樣認為,人不要患得患失,慾望要降低,眼前有能取之利,那當然要取,不要去強取。給我們的借鑑是不是就在這兒?
傅佩榮:是的,還可以再加一點,就是我們一再強調,要把這個利當作利於每一個人,利於每一樣東西。道家的思想就是,“道”產生萬物,人也在其中,因此,萬物都有它一定的生存條件和理由,如果一個人得到利,他是自我為中心的話,很可能在這個過程裡面,傷害到其他人或者其他萬物的一些生存的條件。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可以設法把自我中心的利益的考慮變成非自我中心的利益的考慮。
主持人:莊子認為有大利、小利之分,不要去看小利,而去看大利,這一點可能我們實際操作去做的話比較難,但是這卻讓我想到了西方的一種資本主義精神,這個似乎有大利的含義在裡面?
傅佩榮:對,你說得沒錯,你所提到的在馬克斯·韋伯所寫的書,叫做《基督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他裡面提到,清教徒的思想認為,上天生了我,我有某種能力,我就要表現,不然就是對上天不好。表現能力最好的成果就是成就,社會成就,包括賺錢,這是第一步。賺的錢不能用,因為你用的話,就變成沉迷在世俗的享受裡面。賺的錢不能用,到底要用在什麼地方呢?改善社會,改善教育。我們不一定要接受西方的宗教,但是那種宗教的啟發很有意思,跟莊子有一點相通的。上帝生了我有這樣的本事,我不用的話,對不起上天,一用的話呢,賺了很多錢;但是我又不能用錢,所以我把錢分給社會,讓社會得到改善。從這個角度來講,跟莊子的大利確實有點相通的地方。
主持人:我們再反觀社會上,實際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成功人士,他們積累了財富以後,再回饋社會,也許在這一點上面,他們做到了對大利的一種真實的認識。講了這麼多,歸納總結一下,莊子所推崇的義、利,就是大義和大利;如果我們真正具備了大義和大利,那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