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明的人生之悲
陶淵明的人生之悲
文 夢徘徊
摘 要
歷史終究是歷史,不管後人怎樣評說也還原不了歷史的真實。陶淵明只有一個,後人往往有自己的說辭。我們只能看到他的一個側面,而這一個側面足以洞穿心扉。對於陶淵明的研究已經有許多著作,而研究者往往被其詩文所拘囿,常常脫離其人。我是從詩文與人品兩方面研究陶淵明這個人的,最終落在他的人生悲劇上。前人論陶看到他的隱士品格與避世情懷,或者入世與出世的前後對照。我關注的是他所處時代造成他的人生之悲,透過他入世之悲、末世之悲、出世之悲來了解他,感受陶淵明的內心矛盾與苦痛。我將以今人的視角分析陶淵明的人生之悲,重在給今人一份啟迪與深思。理解陶淵明,感受陶淵明,體會人生的意味時候,更應珍惜今日生活,更好的為理想而奮鬥。
關鍵詞: 陶淵明;人生;悲;入世;出世;田園詩人;酒
導 言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淵明生活在晉宋之交,恰若竹林七賢所處環境,面對著世事的變遷,世人早已經看淡。對於陶淵明來說,他沒有什麼慷慨激昂的表示,也不允許他慷慨陳詞,於是便博得“田園詩人”的美稱。誰知道陶淵明願不願意接受,總之後人給了他這樣一個稱號,崢嶸先生評其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往往詩人不知,後人卻善自作主張。陶淵明精神已經深深打入了人們心中,而後人對其評價也多被接受。可見世人對陶淵明認識產生了共識,因而我從另一面論述其人那必然是一種挑戰,但對於認識陶淵明其人並無大礙。
陶淵明的人生悲劇是生於亂世,未遇明主。入世未有伯樂,出世心有不平。胸懷一顆濟世心,怎奈生而不逢時。一腔熱情只能漸漸冷卻,一種不平只有慢慢消歇。只有歸隱逃避世俗,只有躬耕田園才能逃離政治,但他的心就靜了嗎?然我們走進他的人生與作品,感受他的人生之悲。
一、入世之悲
人在世上行來,無不想出人頭地,成就一番大事業,陶淵明也是如此。更何況陶淵明還有一定的家世影響,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王朝的開國元勳,做官曾經做到大司馬,封長沙郡公。對自己的家世引以為豪,他曾吟詩說:“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焉虞賓,歷世重光。 御龍勤夏,豕韋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對先祖之功業大加稱譽,因而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1'(《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走進了官場。或許,他能走入官場多半是祖上的遺澤。如果以今天的公務員選拔作比,那絕對是內定,而不是公平競爭。出入官場他有些力不從心,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
晉孝武帝死後,東晉政權落在昏庸的司馬道子手裡,面對政壇的*。他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但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因母病故離開桓玄,而此時桓玄謀反篡位。陶淵明後被劉裕所招任鎮軍參軍,但沒想到的是劉裕更是野心勃勃之人。遂往他處謀職。後來,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十鬥米向鄉里小兒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